中日高度紧张时刻,解放军演练“母港遇袭”,一切瞄准实战 11月下旬,南部战区海军突然组织了一场内容极其硬核的实战化演练,模拟的就是“母港遇袭”。 这个课题本身就很有分量,因为相比于单一兵力的对抗,这种演练更像是给整个海军后方保障系统来了次大考。 事情的起因其实很直接。亚太局势持续紧张,中日围绕东海方向的摩擦也没消停。 我国国防部不止一次公开表态,面对外部势力频繁插手,解放军必须保持高度警觉。 就在这种大环境下,南部战区这次专门选了“母港遇袭”这个角度做实战推演,算得上是应对突发风险的一步先手棋。 央视军事和新华社在11月23日就第一时间报道了这次演练,强调了这不是走形式,而是真刀真枪把后装保障这条链条拉到最前线。 演练当天,南部战区海军的多型舰艇和保障力量全员到位。跟以往不同,这次没有提前剧本,也没有“彩排”。 一切都是按照实战流程来,谁也不知道下一个“问题”会在哪儿突然冒出来。比如说,演练刚开始,场景设定就是基地遭袭,重要设施损坏。 后勤装备部门马上进场,先是全方位排查舰艇损伤,紧接着调集维修力量,确保主力舰艇能第一时间恢复。 与此同时,弹药补给组也没闲着,在电力和通信条件都不理想的情况下,照样完成了对多条舰艇的弹药装载。 有意思的是,演练还设定了“伤员大批出现”的情形,医疗组直接在现场搭了救护点,分批救治重伤员和轻伤员,整个流程紧凑得一环扣一环。 这场演练的每个环节都没“放水”,压力是真实的。后勤保障不单是靠人力,背后还有一整套指挥系统支持。 演练中,指挥通信一度被“干扰”,现场就靠人工传递命令和数据,避免了因为技术瘫痪导致的指挥中断。 这样的环节,让所有参演人员都有机会在高压环境下锻炼应变能力。可以说,这不仅是一次后勤保障的考验,更是整个协同体系的磨合。 而且,这次演练特别注重全流程的流畅衔接。从舰艇维修、弹药补给、医疗救治到临时通信,所有环节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接上手。 比如弹药补给,面对突发状况,没有电、没有完整通信,补给组还是在最短时间内把弹药送上舰艇。 这种效率,不是靠平时“照本宣科”练出来的,更多是靠实战环境下不断磨合、不断试错积累下来的经验。 这场演练的背后,其实映射出我国海军近年来对后装保障体系的持续升级。 根据国防部今年10月和11月多次发布的信息,海军一直在加强后方综合保障能力,投入了不少新装备,人员培训也在同步推进。 每一个流程都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确保遇到突发状况时,部队能够自主恢复作战能力。 外媒对这次演练也有不少关注。比如路透社、共同社等都在11月底报道了我国南部战区海军的实战化训练。 普遍观点认为,解放军以高强度训练来应对地区安全挑战,尤其是对极端条件下的后装保障能力给予重视。 外媒虽然叙述角度不同,但都承认我国海军已经具备了在高压环境下持续作战的能力。 其实,从央视军事和新华社的报道来看,这次演练的最大特点就是贴近实战、全流程无缝衔接,所有环节都以最快速度恢复部队战斗力为目标。 通过这次演练,南部战区海军不光是在检验应急能力,更是在主动寻找和暴露问题。 比如弹药补给过程中如果有瓶颈,信息传递如果有延迟,结束后都会马上总结,归纳到后续提升方案中。 这种抓问题、补短板的思路,其实是过去几年我国军队训练中反复强调的。 演练全程没有任何“擦边球”,每一个细节都经得住推敲。装备保障、医疗救援、通信联动、物资补给,每个环节都得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谁掉链子,整个系统都会受影响。 演练结束后,南部战区海军的负责人也表示,这样的训练会成为常态,目的是让每一个战位的官兵都能顶得上、打得赢。 =我国国防部和外交部多次公开表示,面对外部干扰,我国军队会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必要时会开展各种实战化演练。 南部战区这次选用“母港遇袭”课题,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做出的应对。 从整体效果来看,这次演练让南部战区海军的应急处突能力有了新的提升。 无论是弹药补给、舰艇维修,还是医疗救援、通信保障,都在不断完善中。这样的训练方式,不光让部队打得更扎实,也让外界看到了我国海军应对极端挑战的底气和能力。 总的来说,这场“母港遇袭”实战演练,不仅仅是南部战区海军平时训练的一次升级,更是整个我国海军后装保障体系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 这背后,是我国军队一直坚持的实战导向,也是不断推进战斗力提升的具体体现。 未来类似的训练只会越来越多,这种应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确保我国海军在任何环境下都能顶得上,打得赢。 参考;舰艇编队“遭袭”!直击后装综合保障演练现场——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