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居然承认中国优秀?欧盟发出哀嚎:地狱般的屈辱没完没了 “百年屈辱” 这个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词,2025 年竟然成了欧洲媒体的高频热词。波黑《萨拉热窝时报》甚至拿百年前的不平等条约作比。 说欧盟正经历自己的 “屈辱时刻”,欧盟内部更直接喊出 “地狱般的屈辱没完没了”,而 BBC 这样的西方媒体居然开始公开夸中国,这反差实在让人意外。 欧洲的 “屈辱感” 来得一点不突然。2025 年夏天刚过,欧盟官员回到办公室就被一堆坏消息砸晕:6 月的北约峰会成了美国的独角戏,欧洲提的安全主张没人当回事。 7 月跟美国签的贸易协议被内部骂成 “严重失衡”,农产品市场被迫更大程度开放;连欧中建交 50 周年峰会,中国都没派高级官员出席。 英国评论网站 UnHerd 看得直白,说欧盟跟 1842 年的中国不一样,没打输仗,却在几个月的关税压力下就服软了。 经济上的困境更让欧洲喘不过气。作为引擎的德国 2023、2024 连续两年经济萎缩,2025 年 8 月失业人数突破 300 万,是 2015 年以来头一遭。 大众汽车三季度净亏 10.7 亿欧元,保时捷利润几乎跌没了,博世、西门子这些巨头天天在裁员,平均每天有 60 多家企业破产。 欧盟给乌克兰捐了超 1000 亿欧元援助,没换来好处反而拖垮了自己工业,能源价格涨得离谱,产业链往外面跑,美国还趁机加关税,搞出 “名义 GDP 涨、实际 GDP 缩” 的怪圈。 就在欧洲低迷的时候,BBC 居然改了口风。2025 年 2 月它拍了部《中国制造 2025》纪录片,没有了以前的 “阴间滤镜”,实打实夸中国的科技突破。 片子里列了一堆数据:中国成了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新能源电池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大疆占了 70% 的无人机市场,量子领域的论文数量世界第一,DeepSeek 这类 AI 产品比不少美国付费的还好用。 还援引《南华早报》的说法,中国制造 2025 计划的 250 多个小目标,86% 都实现了,连专家都承认 “中国模式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 有网友调侃 “美国人忘了给 BBC 充值”,后来才知道是美国国际开发署资金链断了,马斯克重组相关机构后,依赖这笔钱带偏见报道的媒体,不得不开始正视中国的成就。 科技上的落后更让欧洲焦虑。欧盟委员会 2025 年 11 月急着改 “数字综合法案”,把 AI 和数据隐私的监管规则砍了一大半,法德领导人公开说 “不能当美中的附庸”,要 “先创新再监管”。 可现实是,欧洲在 AI、云计算、芯片这些关键领域差得远,美国科技巨头占了欧洲 70% 的云计算市场,“数字主权” 喊了好几年没见成效。更头疼的是内部还不团结,对华关税、对俄制裁这些事上各有各的算盘,根本没法拧成一股绳。 想对抗中国产业链优势,欧盟改了外资规则,要求中企多雇本地人、多采购本地货、转让技术,可法国《回声报》说得实在,欧盟既想对中国强硬,又离不了中国的供应链,这种 “敢怒不敢言” 的样子,成了最大的痛点。 英媒也不得不承认,西方国家该重新审视对中国的看法,在生命科学、半导体这些还占优势的领域赶紧规划,不然以后想公平拿中国技术成果都难。 欧洲还抱着老观念不放,总等 “美国变回正常国家”,可清华大学的达巍说,再不正视自己的位置,今年秋天难熬,以后的冬天更冷。毕竟国际格局变了,以前的 “棋手” 要是自己不使劲,真可能变成别人的 “菜单”。 信源: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