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尚云祥路过京师护城河,见到一名拳师在河边练拳,一时技痒,与对方切磋,

湘儿三朵 2025-11-28 10:22:49

1885年,尚云祥路过京师护城河,见到一名拳师在河边练拳,一时技痒,与对方切磋,谁料,尚云祥刚一出手,就发生了出人意料的一幕。 ​​​​那人看着不过三十出头,身形瘦削,拳势却沉稳有力。尚云祥刚迈步冲拳,对方脚步一错,手掌轻轻一拨,尚云祥竟然站立不稳,退了好几步才止住。 ​这一下让尚云祥站在原地,半天没说话。 你是真不知道,尚云祥那会儿都二十一岁了,在老家河北深州早练出了名堂,跟着当地拳师学形意拳好几年,半步崩拳打得又快又猛,老家街坊邻里没一个能接住他三拳的,谁能想到来京师逛个街,随便碰上个河边练拳的,一出手就把他拨得站不稳!他当时耳尖都发烫,攥着拳头的手紧了又松,不是恼羞成怒,是实打实的震惊——自己天天早起练拳,扎马步扎到腿发抖,崩拳练到胳膊酸痛,竟连人家轻轻一拨都扛不住。 他缓过神来,赶紧上前一步拱手,腰弯得低低的,语气一点儿都不敢托大:“先生好功夫,晚辈尚云祥,练的是形意拳,刚才冒昧切磋,多有得罪。”这话可不是客套,是打心底里佩服,换作别的年轻拳师,输了说不定要耍脾气、再比一场,可尚云祥不这样,他知道能轻松化解自己冲拳的,绝对是真本事。 那拳师闻言笑了,擦了擦额头的薄汗,指了指身边地上的水瓢,声音挺温和:“无妨,我姓刘,叫刘凤春,跟着程廷华先生练八卦掌的。”尚云祥一听“程廷华”仨字,眼睛都亮了——程廷华可是当时京师八卦掌的头一号人物,江湖上谁不知道他“眼镜程”的名号,没想到眼前这人竟是他的徒弟!难怪步法那么精妙,八卦掌最讲究“步随身转、掌随步换”,刚才那一步错动、一手轻拨,全是八卦掌的精髓,把他形意拳的刚猛劲全卸了。 俩人坐在护城河的石阶上唠嗑,尚云祥才知道,刘凤春比他大十一岁,在京师开了个小拳社,每天天不亮就来河边练拳,一是练自己的功夫,二是等着找同行交流。尚云祥越听越羞愧,坦言自己之前觉得形意拳天下第一,练得有点飘,今天这一下才算醒了。刘凤春也不藏私,指着他的脚步说:“你形意拳刚劲够了,就是步法太死,只顾着冲拳,没留退路,我不过是顺着你的劲拨了一下,你自己就站不稳了。” 说着俩人又站了起来,刘凤春放慢动作,教尚云祥八卦掌的基本步法,让他试着把形意拳的刚劲和八卦掌的活步结合起来。尚云祥学得特别认真,一遍又一遍地练,脚底下磨得生疼也不吭声,直到太阳升到头顶,才想起自己还要赶路。临走前,刘凤春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是块好料子,就是别太执着于‘赢’,武术的道理不在打赢别人,在看清自己的不足。” 这话尚云祥记了一辈子!后来他拜形意拳大师李存义为师,潜心修炼,真就把八卦掌的步法融进了形意拳里,一改之前步法僵硬的毛病,半步崩拳变得又刚又活,后来成了“尚氏形意拳”的创始人,江湖上人称“小尚”,连当时的京剧大师杨小楼都找他学过拳。 说真的,我特佩服尚云祥这一点——年轻气盛的时候输了,不犟嘴、不抬杠,反而能放下身段请教,这才是真武者的格局!反观当时不少拳师,抱着自己的门派拳法当宝贝,别人说一句不好就急眼,更别说主动学别的门派的东西了,到最后技艺也只能停在原地。尚云祥不一样,他知道武术没有高低之分,能补自己短板的,就是好东西,这种不抱门户之见、虚心求教的劲儿,比他的拳术更难得。 而且你想想,1885年那时候,京师遍地都是拳师,镖局、拳社到处都是,大家靠武术谋生、防身,可真正能成宗师的没几个,为啥?就是因为大多人都困在了“面子”和“门户”里,不肯承认自己的不足,也不肯吸收别人的长处。尚云祥能跳出这个圈子,既能看到自己的问题,又能虚心向同行学习,这才把形意拳练到了极致,到晚年还能教出一大批徒弟,把尚氏形意拳传了下来。 这件事也给后来的武者提了个醒:学功夫不是闭门造车,切磋也不是为了争输赢,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传承好、发展好。尚云祥这辈子,拳打得好,做人更通透,这才是真正的一代宗师该有的样子。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湘儿三朵

湘儿三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