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方面传来消息!   日本媒体“宣布”了一个冷冰冰的现实: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

波览历史 2025-11-28 10:20:28

日本方面传来消息!   日本媒体“宣布”了一个冷冰冰的现实: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能被日本品牌牢牢占据的领域,已经所剩无几   当三菱汽车 CEO 加藤隆雄亲口承认 “在中国市场已无法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并宣布正式退出中国市场时,这个曾经靠发动机技术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的日系品牌,正式为自己的在华征程画上了句号。   这一幕并非孤例,在日本媒体的报道中,频繁出现对本土品牌在华市场份额持续萎缩的感叹,那些曾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日系家电、汽车、美妆,如今正从主流视野中快速退潮,留下的市场空白,早已被中国品牌稳稳填补。   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还被咱们当成“品质标杆”的日系品牌,如今在华市场里,竟成了需要靠情怀撑场面的存在。   就拿汽车来说,二十年前开一辆丰田凯美瑞,是不少家庭的梦想,十年前广州街头每四辆车就有一辆日系车,可现在走在深圳的街头,改装特斯拉Model Y的店铺比丰田4S店还密集。   三菱汽车2025年初关闭长沙工厂的决定,更是把这种颓势摆到了台面上,这座曾年产20万辆的工厂,最后一批欧蓝德积压了三个月都没人买。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亚迪不仅在华市场站稳脚跟,还把门店开到了日本的核心商圈,计划2025年底在日本设立100家门店,5月更是以416辆的上牌量首次闯入日本进口车品牌前十。   日系车企在华还困在“发动机可靠”的旧叙事里,比亚迪却已经在日本消费者的家门口,用续航和智能化重新定义电动车,这种角色的反转,放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走进现在的中国家庭,客厅里的电视、厨房的洗衣机,还能看到多少日系品牌的影子?   曾经松下冰箱、索尼彩电是高端家电的代名词,可如今海尔智家2025年前三季度海外营收增长28%,其中日本市场就贡献了17%。   甚至在日本发布了针对小户型设计的纯平滚筒洗衣机,靠着臭氧空气洗、热泵烘干等技术填补了当地市场的空白,海尔、AQUA双品牌还拿下了日本洗衣机市场TOP2的位置。   反观夏普,在中国市场彻底退出了智能手机赛道,即便保留了广州的液晶面板产线,也只是专注于商用显示设备,早已从大众消费的视野里消失。   不是咱们不再需要高品质家电,而是日系品牌没能跟上中国家庭对智能家居的需求,当海尔的洗衣机能联动智能家居系统实现远程控制时,日系家电还在纠结于传统功能的优化,自然也就失去了市场。   美妆柜台的变化,更能直观感受到这种市场的更替,前些年逛商场,资生堂、SK-II的专柜永远占据着美妆区的C位。 当时一瓶神仙水被捧为“护肤神器”,可现在专柜前的客流明显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完美日记、花西子这些中国品牌的体验店。   北京中关村的电子市场更是日系消费电子品牌在华命运的一个缩影,鼎盛时期这里有32家日本品牌专卖店,现在只剩5家。 索尼直营店的客人十有八九是来买二手Walkman的收藏家,而隔壁的华为体验店,Mate70系列开售首日就卖出1800台。   日系品牌总说自己有“匠人精神”,可这种精神如果不能转化为贴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终究只能成为小众收藏者的情怀。   还有人说,日系品牌的退潮是因为中国消费者的“本土情结”,但事实并非如此。   咱们买海尔的洗衣机,不是因为它是国货,而是因为它能适配小户型还能杀菌;咱们选比亚迪的电动车,不是因为它是中国品牌,而是因为它续航够长、智能配置够全。   中国消费者早就过了“盲目崇拜进口品牌”的阶段,现在更看重产品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日系品牌恰恰在这一点上慢了半拍。   国产手机厂商的新品研发周期压缩到6个月,日企却平均需要18个月。 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充电网络,充电桩数量是日本的13倍,日系车企还在争论氢能源的前景。   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让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成本降低30%,日系车企的纯电车型却还在依赖中国供应商的芯片。   这种对市场需求的迟钝,才是日系品牌失去中国日常消费市场的核心原因。   当然,日系品牌并非完全退出了中国市场,在奥林巴斯的消化内镜、丰田的精密焊接技术等高端制造领域,它们依旧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这些领域早已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   在咱们每天开的车、用的家电、抹的护肤品里,日系品牌的存在感越来越弱,这种变化不是偶然,而是中国产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然结果。    

0 阅读: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