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周四打破沉默,他表示美国和乌克兰达成的和平计划草案纲要可以成为结束这场持续近四年冲突协议的基础,并表示莫斯科准备好与美国特使会谈时进行“严肃的讨论”。 普京这次点头愿意谈,表面看是往前迈了一大步,可仔细一瞧,桌上摆着的所谓“和平计划”连个最终稿都还没定型。 美方放出的消息说原先的“28点计划”缩水成了“22点”,后来又变成了“19点”,核心的领土划分、乌克兰能不能加入北约这些要命问题全被暂时搁在一边,等于是把最难啃的骨头留到了最后。 这种“先易后难”的操作听起来聪明,实际上像在拆一颗定时炸弹,最关键的引信部分谁都不敢碰。 俄罗斯这边嘴上说着愿意严肃讨论,手上可没停下实实在在的动作。不到一个月前,普京还高调宣布成功试射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这种能绕飞数日、号称现有防御系统很难拦截的武器,摆明了是给谈判桌底下加了一块沉重的砝码。 这种一手举着橄榄枝、一手紧握大棒的做法,俄罗斯玩得相当熟练。回顾过去几个月,普京往往是在展示强硬姿态后,再抛出谈判意愿,比如十月份那次主动给特朗普打的超长电话,就是用战略武器试探后,再拉回外交渠道的经典套路。 欧洲国家现在心里很不是滋味,英法德虽然赶紧对美国的原始方案提出了自己的修改版,希望乌军规模能扩大到80万,并且反对预先承认俄罗斯对某些领土的控制,但特朗普政府似乎更倾向于和莫斯科直接沟通,欧洲有种被晾在一边的感觉。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急着强调“没有欧洲参与,任何与欧洲相关的决定都无效”,恰恰暴露出他们担心自己被排除在决定欧洲安全未来的关键谈判之外。 最让人担忧的是,这场和平谈判有点像在走钢丝,基础并不牢固。普京虽然肯定了草案纲要可作为讨论基础,但其发言人佩斯科夫又赶紧出来降温,说接近调解成功还为时过早。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更是直接警告,任何修订后的方案必须体现俄美元首阿拉斯加会晤的“精神和实质”,否则俄方态度会截然不同。 这种反复强调底线、不断设置前提条件的做法,让人感觉和平的大门开了一条缝,但门后还顶着好几根粗壮的门栓。 现在看来,这场谈判成了一场高风险的赌局。乌克兰和西方希望先实现停火,再慢慢解决政治难题;而俄罗斯则试图利用战场上的主动权和战略威慑,迫使对方在政治和安全安排上做出永久性让步。 这种根本目标的错位,使得任何协议都异常脆弱,就像建立在流沙上的城堡。《华盛顿邮报》的分析相当直白,认为各方立场差距太大,谈判对表可能需要数月甚至一年时间。真正的和平远不是一份删减条款的草案就能轻易带来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俄美乌和平谈判 乌俄和谈 乌俄和谈 美乌和平协议 俄罗斯总统普京 特朗普普京会谈 普京大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