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山东下大雨,学校门口全是私家车,就见个妈妈骑电动车来接孩子。 雨水把她的旧雨衣浇得透湿,紧紧贴在背上,远远看着像裹了层深色的保鲜膜。 她特意把车停在巷口最靠边的位置,生怕挡着那些缓缓移动的轿车,可即便这样,还是被刚出校门的女儿一眼瞅见。 女儿站在人群里没动,眼神扫过周围同学坐进私家车的背影,又落回母亲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电动车上。 母亲倒是挺高兴,举着粉色雨衣快步迎上去,声音被雨声砸得有点碎:“快上车,雨太大了。” 话音刚落,就被女儿猛地甩开手。 周围几个家长停下脚步,有撑着伞的,有摇下车窗透气的,目光都聚了过来。 女儿把书包往身后挪了挪,压低声音却故意让旁人听见:“你看谁家家长骑电瓶车啊?下次停远点,穿成这样让我没面子。” 说完转身就往雨里走,留下母亲举着雨衣僵在原地,手背上的雨水混着什么东西往下淌。 后来这30秒视频被路人发到网上,评论区吵翻了天。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被惯坏了,母亲全身湿透接你,你倒嫌她丢人;也有人觉得不能全怪孩子,是周围环境让她觉得电动车就是不如轿车体面。 这事儿吵到最后,吵的其实是我们到底教会了孩子什么。 想起去年深圳那个案子,中学生因为母亲是校园保洁员,硬是不让母亲在同学面前叫她名字。 还有成都那个男孩,嫌父亲骑电动车送他上学寒酸,非要打车,父亲掏出身上仅有的50块钱,低头说了句“爸爸再努力点”。 这些孩子好像都觉得,父母的职业和交通工具,比父母本身更重要。 教育专家李玫瑾说过,当孩子习惯用物质标签衡量价值时,父母的付出就会被简化成有没有钱买豪车。 现在不少家长总想着用物质补偿陪伴缺失,结果孩子只记得新球鞋的款式,不记得妈妈凌晨五点起来做早餐的背影。 本来想给孩子最好的,到头来却让他们弄丢了最该珍惜的。 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从众实验早就证明,青少年为了融入群体,会不自觉接受同伴的价值标准。 当班里同学都在比谁家车好、谁家房子大时,骑电动车的孩子自然会觉得没面子。 这时候如果学校和家庭不能及时引导,孩子很容易把这种群体压力内化成对父母的嫌弃。 其实破解这事儿也不难。 作家刘墉在书里写过,让孩子看见你手上的老茧,比给他买最新的游戏机更有教育意义。 学校可以多搞些“家庭付出清单”活动,让孩子数数父母冒雨接他的次数,算算母亲骑电动车走过的路程。 社会也该少些对豪车豪宅的渲染,多讲讲那些快递员父亲供女儿读博、环卫工母亲培养出外交官的故事。 山东那场暴雨里,母亲最后默默发动电动车跟在女儿身后,途中还弯腰帮她提起被泥水溅湿的裤脚。 这个动作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只是不知道女儿什么时候才能明白,那个愿意在暴雨里为你弯腰的人,才是生命里最该骄傲的存在。 体面从来不是开什么车,而是有人愿意为你淋一场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