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时事评论员谢寒冰:你们知道中国大陆这两天在干什么吗?他在给全国的退伍军人制发预备役人员证。那大陆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呢。你要知道大陆做每一件事情,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有深远考虑的,这一点不容小觑。 从2026年3月1日起,给全国的预备役人员统一发新证。 不是什么盛大仪式,没有高调宣言,一条通知、一本证件,就这么“轻描淡写”地落地了。可真就这么简单? 这本巴掌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人员证》,看起来像张身份卡,实则是一枚精准嵌入中国国防体系的“数字铆钉”。它不响,但压得住阵脚。 过去,预备役军官有证,军士和兵呢?没有。各地管理五花八门,有的地方发个登记卡,有的靠档案记录,战时真要拉人,信息对不上、身份认不出,效率大打折扣。现在呢?军官、军士、士兵,一个都不能少,全都有了全国统一的“军事身份证”。这变化,表面上是“发证”,实则是把一支过去“看得见管不透”的后备力量,彻底纳入国家动员的主干系统。 更关键的是那个号码——系统生成的唯一身份编码。这可不是普通编号,它背后连着数据库,连着训练记录、专业技能、身体状况、地理位置。你以前是通信兵?系统记得。你是退伍医生?档案标着。一旦有需要,指令一下,谁在哪儿、能干什么,分分钟调出来,直接编入作战单元。这哪还是“后备队”?这分明是“预备即战备”的精锐快反力量。 而且,这张证不是空头支票,它有法律撑腰。2023年《预备役人员法》施行后,预备役身份就从“义务”走向“制度化服役”。现在新证落地,等于把法律条款具象化了。参训有津贴,交通食宿全包,医院优先挂号,单位不能随便开除,创业还能拿政策支持。权责对等,荣誉感自然就上来了。你说这叫不叫“拴心留人”?当一个退伍军人知道,自己不是被“退伍即归民”,而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正式一员,那份使命感,是发再多补贴都换不来的。 再看时机。为什么偏偏是现在? 美国前脚刚和台湾搞完闭门军事会谈,后脚又批准新一波军售;日本在离台湾110公里的岛屿部署导弹,动作频频;岛内“台独”势力还在幻想“以武谋独”。这时候,大陆不动声色地完成预备役体系升级,像不像一记无声的回应? 我不说“要打”,但我把“能打”的底牌理得清清楚楚。你搞小动作,我练基本功。你拉帮结派,我强筋健骨。这种反差,恰恰是中国战略定力的体现——不跟你吵,不跟你闹,但我每一步都踩在节骨眼上。 有人担心,这是不是战争前兆?我觉得恰恰相反。这是在最大限度地避免战争。 你想,一支百万级的预备役部队,能做到72小时内精准动员、专业对口、快速投送,这对任何妄图挑战底线的势力来说,都是巨大的威慑。和平不是靠祈求得来的,是靠实力撑起来的。当你让对手清楚地看到:你动一根手指,我就能迅速组织起一支训练有素、装备到位、指挥畅通的反击力量,他才会真正掂量代价。 这让我想起一个细节:海南一些地方,退役军人退役报到,同步就完成预备役登记,数据军地共享,不用再跑多个部门。这看似是便民服务,实则是把“平时”和“战时”的转换通道,打磨得丝滑顺畅。战争打的是什么?是转化效率。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把社会资源转化为战斗力,谁就掌握主动。 所以,这张证,既是身份认同,也是动员密码;既是法律凭证,也是战略信号。它告诉所有预备役人员:你不是“编外人员”,你是国家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它也告诉外界:中国的国防准备,从来不是喊口号,而是实打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构建能力。 大陆做事,向来不喜欢大张旗鼓。但你回头看,哪一步不是深思熟虑?从立法到发证,从登记到训练,从技术赋权到政策保障,整个链条正在被系统性地打通。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一盘早就布好的棋。 一个国家真正的底气,不在嘴上,而在体系里。当你能把百万散落各地的退伍军人,通过一本证、一个码、一套制度,瞬间拧成一股绳,那才是最深沉的力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