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特使威特科夫(负责联系普京)被指为“叛徒”和“普京的特使”,此事引起美国众怒。 威特科夫1957年出生于纽约,是特朗普的40年老友,地产圈亿万富翁,今年1月被任命为中东特使,随后又被赋予乌克兰事务协调重任。 美国媒体爆料,普京与特朗普的电话沟通时间、内容,都是威特科夫提前“设计”好的,连沟通话术也由他授意。普京能精准把握特朗普的决策风格,背后少不了威特科夫这个枢纽的推动。 最具争议的是“28点协议”草案。文件提出,乌克兰需放弃顿巴斯、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乌军裁军至60万人内、禁止远程打击俄方的能力,并明确写入永不加入北约。俄语也将成为乌官方语言。 这个协议草案还涵盖国际安排,例如邀请俄罗斯重返G8、美俄签署长期经济合作协议等。美国媒体直言这份协议“更像是给战败国量身定做的‘一条龙服务’”。 乌克兰对此极度愤怒。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梅列日科公开质问:威特科夫到底是美国特使,还是普京的“代理人”?乌方坚决反对未征得其同意的任何领土谈判。 欧洲盟友的反响同样复杂。部分欧洲官员私下抱怨,威特科夫误读了普京的停火底线,导致特朗普对外宣称谈判“取得进展”,让盟友们对美方立场产生疑虑。 美国国内的反弹更为剧烈。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内对俄强硬派,都批评威特科夫“出卖美国利益”,甚至称他是美国外交史上的“叛徒”。不少议员认为,他的行为等同于把美国地缘利益“拱手相让”。 更让外界震惊的是,威特科夫半年内五次访问俄罗斯,期间多次与普京会面。美国国内媒体形容他像“穿梭于白宫与克里姆林宫之间的信使”,对美俄外交影响极大。 威特科夫之所以能在美俄间充当关键枢纽,和他的理念密不可分。他主张用“务实交易”方式换取美俄利益平衡,认为承认俄方在乌东的既成事实,可以换来俄罗斯在中东及核不扩散等领域的妥协。 特朗普本人一直推崇“美国优先”,减少海外干预。威特科夫的“交易式外交”在理念上和特朗普高度契合,这也是他能被重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在俄乌冲突持续和中东局势复杂的大背景下,美国社会对外交主权的焦虑不断加剧。威特科夫的“亲俄”色彩被无限放大,各路媒体和政客纷纷要求彻查其是否有违法违规行为。 此外,他还被曝在对阿联酋出口AI芯片项目中存在利益冲突。围绕他的争议也扩展到美国外交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博弈层面。 白宫对外反应谨慎,11月26日,白宫没有对威特科夫的辞职传闻作出明确澄清,只称他的谈判工作“是正常做法”。特朗普则公开为他辩护,强调这些外交努力“都是为了和平”。 风波影响迅速外溢。欧洲方面对美国外交决策的稳定性产生质疑,乌克兰方面更是对西方盟友的信任出现裂痕,担心美方和俄方可能“私下交易”,损害乌克兰利益。 部分共和党人支持“务实外交”,但更多议员担心“通俄”阴影影响下届大选,要求对威特科夫严肃问责。民主党则借机攻击特朗普“亲俄卖美”,称其背离美国传统外交原则。 自2016年“通俄门”以来,两党围绕对俄政策的斗争一直未停,威特科夫的角色成了新的焦点。 而在地缘政治层面,俄方一直试图通过影响美国内决策打破孤立,特朗普团队的“反传统外交”风格为其提供了操作空间。但这种“私下通俄”一旦曝光,反而激化美国反俄情绪,让原本推进的谈判陷入停滞。 特朗普11月25日高调宣布,威特科夫将前往莫斯科“敲定乌克兰和平方案”,进一步坐实他在美俄之间的“关键联系人”角色。 但现实并不乐观。乌克兰已公开拒绝任何“未获同意的领土谈判”,欧洲盟友也对美国能否坚持北约原则表示担忧。美方内部围绕对俄政策的争执,短期内难以弥合。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特朗普的密友和金主,威特科夫的特使身份本就引发质疑。此次风波暴露出特朗普执政团队在外交决策上的“圈内人”文化,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美国外交专业性的担心。 而在美国社会层面,“内奸”标签的出现,反映出对外交主权丧失的集体焦虑。美国人普遍担心,在美俄地缘博弈中,类似威特科夫这样的“枢纽人物”会让国家利益被个人关系和私下交易左右。 目前,国会调查尚未有定论,但威特科夫事件已让特朗普团队的对俄、对中东政策遭遇信任危机。美国盟友对白宫的外交稳定性持观望态度,俄乌和平进程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 从更深层看,威特科夫事件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沉浮,更是美国政治分裂、外交理念冲突的集中体现。美国社会正经历一场关于“美国利益如何定义、外交自主权如何保障”的大辩论。 现实是,在美俄博弈日趋激烈、俄乌冲突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任何试图“走捷径”的外交交易,都可能引发不可控的后果。 参考信源: 美特使与俄代表私密通话泄露?俄方:不可接受,是想破坏俄美关系 2025-11-27 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