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退出北约,还是对法国不满?特朗普“希望德国在欧洲领导北约” 近日,在柏林一场北约安全会议上,美国驻北约大使马修·惠特克公开抛出一句石破天惊的提议:华盛顿长期“愿景目标”是由德国接管欧洲盟军最高司令(SACEUR)这一北约最高军事指挥职位,并由柏林任命盟军在欧洲大陆的部队司令。 此言一出,震惊四座,坐在惠特克身边的德国北约将军沃尔夫冈·维恩几乎当场失态。这一提议不仅颠覆了北约自1951年成立以来美国将领始终担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的传统,更被视为特朗普政府战略调整的又一重要信号。 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一职,自二战后一直由美国四星上将担任,其直接向美国总统汇报,战时统筹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美军部署,被视为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核心象征。 如今,这一职位可能由德国接任,背后折射出的是美欧关系、北约内部权力格局以及全球安全态势的深刻变化。特朗普政府多次批评欧洲盟国“搭便车”,要求大幅提升军费开支,并暗示若盟友不“付钱”,美国将减少对北约的军事支持。 今年春季,白宫甚至一度考虑移交该职位,后因欧洲外交官请求和美国国会共和党资深议员干预而暂时搁置。 如今惠特克再次高调表态,表明美国希望欧洲承担更多防务责任,但这一表态更像是一种战略施压,而非彻底的权力交接。 从德国的角度看,这一提议既是机遇也是巨大挑战。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已公开承认,即便未来四年德国军费占比仅能达到GDP的3.05%,距离美国期望的3.5%仍有明显差距。 更现实的是,德国目前能随时投入作战的坦克不足百辆,空军战机完好率不足三分之一,弹药储备仅够应付小规模冲突,根本无力独立承担欧洲防务重任。 德国军方也坦言,欧洲在情报侦察、大规模步兵编队、跨大陆兵力投送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跨国军事行动常因各国法规和内部协调不畅而受阻。 因此,维恩中将在会议中强调,德国虽愿承担更多责任,但对该核心职位必须“三思而后行”。德国也第一时间表态,支持将欧洲盟国军费占GDP从2%提升至5%的目标,试图用行动回应美国期待。 然而,这一提议在北约内部引发的震荡远未平息。东欧国家如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对德国领导欧洲防务心存疑虑,担心美国影响力下降将削弱北约对俄罗斯的威慑力。而法国等国则借此呼吁加速欧盟“战略自主”,推动建立独立的军事指挥体系。 事实上,特朗普政府一方面高调赞扬德国为“榜样”,另一方面却暗示如果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与美国“唱反调”,那么德国接管指挥权后可以“为所欲为”,美国将不再“掺和”涉及俄乌的军事行动。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既是对欧洲的警告,也是对德国的试探。 从全球视角看,美国此举并非孤立事件。特朗普政府正在对美军全球作战司令部进行大规模重组,包括合并欧洲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关闭南方司令部等,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削减开支,并将更多资源集中于亚太地区应对中国崛起。 美国考虑放弃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职位,被视为其全球战略调整的一环,也是对欧洲安全承诺的重新定义。 北约前最高军事长官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警告,如果美国放弃该职位,将被视为“脱离北约的重要信号”,甚至可能成为美国退出北约的第一步。 这一提议暴露了北约内部的信任危机和权力博弈。欧洲国家一方面希望摆脱对美国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又担心美国战略收缩带来的安全真空。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和工业强国,本应在欧洲防务中扮演更重要角色,但受限于历史包袱、国内民意和军事实力,短期内难以真正扛起欧洲防务大旗。 美国则利用这一提议,向欧洲施压,要求其增加军费投入,同时为自己战略收缩寻找合理借口。 未来,北约指挥权的调整将成为美欧博弈的焦点。如果欧洲无法在防务能力建设、内部协调和战略自主上取得实质性进展,美国将继续利用这一议题分化欧洲、维护自身影响力。 而德国能否在美欧之间找到平衡,既承担更多责任,又不至于陷入战略被动,将直接影响北约的未来走向。在当前全球安全格局深刻演变的背景下,北约的每一次权力调整,都可能成为重塑国际秩序的关键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