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开战即封门”?你想想,日本正愁手里没牌打,这70万滞留人员就是天然的“

掘密探索 2025-11-27 15:51:03

为什么说“开战即封门”?你想想,日本正愁手里没牌打,这70万滞留人员就是天然的“人肉盾牌”,指望日本开放港口让你撤?那简直是与虎谋皮。   日本可不是第一次拿平民当筹码,1949年国共内战快结束时,台湾那边为了拦解放军,直接封了所有港口,连英国军舰想靠岸都被炮轰。   越南战争时,南越政权怕美军撤了被北越打,连救援船都不让靠岸,2000多人被困海上,这些事的逻辑很简单:打仗时,“后门”不能开,怕敌人混进来,怕补给被切断,所以宁可错杀,也不留漏洞。   更讽刺的是,日本自己就干过类似的事,2020年新冠疫情时,日本封国门,2.1万外国人被困,有人想回国,结果被要求做核酸、集中隔离,连出租车都不让坐,只能自己想办法。   这还是疫情,要是打仗,只会更狠,毕竟疫情是“小事”,打仗是“要命的事”。   根据日本官方数据,2025年在日本的中国公民有97万多,其中短期游客、留学生、打工的至少70万。 这些人分散在东京、大阪、名古屋这些大城市,真打起来,日本可能以“战时管制”为由,把他们集中起来“保护”,说是保护,其实就是绑在战车上,当人质。   日本早就为“封门”做准备了,2025年他们改了条法律,把民间港口、机场都算成“防卫设施”,意思就是这些地方战时能被军队接管,比如横须贺军港附近、三菱重工的厂区周边,都被划成“避难区”,其实是拿平民当“缓冲区”。   更离谱的是,日本有教授公开批评,战时把学校、医院当军事区,这是犯罪!   有人幻想:“打起来中国派军舰去接人,多威风!”但现实比电影残酷多了,就拿052D驱逐舰来说,它虽然厉害,但要是开进东京湾,立马会被日本岸上的导弹包围。   日本新研发的12式反舰导弹,射程900公里,从千叶县到东京湾的海岸线全是发射阵地,导弹几分钟就能打过来,就算能拦住一部分,也扛不住“饱和攻击”,军舰可能还没发求救信号就沉了。   2011年利比亚撤侨,中国派了35架次民航,那是因为地中海航路安全,当地军阀不敢惹大国。   但中日要是打起来,东海、日本海会变成导弹封锁区,宫古海峡、大隅海峡这些关键水道会被水雷堵死,中国舰队连第一岛链都突破不了,更别说靠港接人了。   2023年苏丹撤侨用了17天,那还是在局势可控的情况下,真打起来,17分钟都可能出大事。   《日内瓦公约》明确,不可将平民当作人质或军事目标,需保障其基本生存权,然而历史无情地揭示,在战火纷飞之际,这些法律条文往往沦为一纸空文,难以真正庇佑平民。   1941年日军占领新加坡,以“审查”为名杀了3万华人,2025年日本又改了条法律,把外国人的行踪信息算成“国家机密”,战时完全能以“反恐”为名搞宵禁、集中安置。   更现实的是,日本经济依赖中国,中国游客占日本旅游收入三成,2025年数据显示,游客减少让日本GDP增速掉了0.36%。   这种“肉疼”可能让日本在挑衅和经济利益之间犹豫,但真打起来,经济账肯定让位于战略账,70万滞留人员,在日本眼里是“白捡的筹码”,不用白不用。 “开战即封门”不是阴谋论,而是打仗的基本逻辑,那些觉得“日本讲规矩,不会扣人”的人,要么没读过历史,要么在赌对方的“善良”。   但国家利益面前,善良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外交部说“暂勿前往”,不是吓唬人,是最便宜、最有效的撤离信号,错过这个机会,剩下的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有人会说:“国际社会会管,日本不敢乱来,”但看看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国际社会管了多少?于日本而言,那70万滞留人员恰似现成筹码,在利益驱动下,他们断无弃之不用的道理。   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是别当“战争巨婴”,别觉得国家会替你兜底,也别觉得战争离自己很远。   支持国家发展,才是最实在的:国家强大了,才有也门撤侨的果断、苏丹撤侨的智慧,才能在国际上更有话语权,同时自己也得长点心,别让“侥幸”变成悲剧的伏笔。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打仗没有赢家,但老百姓永远是最大的输家,70万滞留人员的命,不该是博弈的代价,而该是和平的警钟,希望这世界少点“开战即封门”的绝望,多点“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

0 阅读:43

猜你喜欢

掘密探索

掘密探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