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若发生冲突,有三个隐患! 第一个也是,最危险的隐患之一,是轻敌。 第二个隐患就是过度强调道德约束亦是隐患。 第三个隐患是冲突爆发后的应对失当。 首先,日本并不是 “温顺的绵羊”,是磨了爪的 “狼”。离台湾近在咫尺的与那国岛,早被改成了 “监控前哨”,160 名自卫队员攥着尖端雷达,24 小时盯着台海的风吹草动。 石垣岛上的导弹阵地都架好了,明年换上新导弹,1000 公里的射程能把咱们东南沿海的港口都圈进去。 可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他们的 “出云” 号直升机驱逐舰,早偷偷改成了能搭 F-35B 的真航母,甲板上的隐形战机一升空,远洋作战的獠牙就露出来了。 但这只 “狼” 有个致命软肋:西南诸岛全是珊瑚礁,导弹库、油库都建在海边,没天然掩体;岛上的淡水和燃料全靠本土运,只要掐断宫古海峡这条补给线,前线的导弹就是没油的大炮。 怕就怕咱们要么把它当成 “纸老虎”,要么被它的架势吓住,这种忽高忽低的判断,才是最危险的。 再说说第二个坑 — 别被 “道德” 捆住手脚。战争从来不是请客吃饭,讲仁慈就是对自己人残忍。 日本早把 “规则” 踩在脚下了:一边在《作战纲要》里把咱们的民用港口标成 “打击目标”,另一边在国际上装 “和平受害者”。 想想抗战时的教训,咱们当年顾忌 “国际看法”,不敢放开打游击战,日军却用细菌战屠村。现在要是冲突来了,还纠结 “不能打民用设施”,那就是给敌人留活路。 宫古海峡是他们的补给命脉,鹿儿岛港口是导弹零件的运输枢纽,这些地方该敲就得敲。咱们的底线是 “以战止战”,不是跟拿着刀的人讲礼貌 —当日本的导弹对准咱们的渔船时,没人会跟它谈 “文明”。 最要命的是第三个坑:打起来后乱了阵脚,比战场输了还惨。 军事上一开火,经济上的连锁反应马上就到。日本的稀土 82% 都从咱们这儿买,信越化学的光刻胶生产线,缺了咱们的稀土就转不动;可咱们要是没提前找好替代货源,汽车芯片的封装测试可能就得停摆。 舆论上,日本的 NHK 早就备好了 “中国欺负小国” 的剧本,一旦开打,肯定拉着西方媒体炒 “平民伤亡”,咱们得先下手为强,把他们排核污染水、在西南诸岛建导弹基地的实锤摆出来,让全世界看看谁在挑事。 其实这三个坑,凑在一起就是破局的关键。把日本的 “强点” 和 “弱点” 都摸透:不低估它的导弹射程,也不放过它补给弱的命门,轻敌的坑就绕过去了; 用 “精准打击” 代替 “道德纠结”,敲断它的后勤线,比喊一万句 “文明作战” 都管用;提前把经济反制、舆论引导和军事行动串成一条线,比如一边卡稀土,一边搞国产芯片研发,应对的坑自然就填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