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南京青年因一首歌判死刑,被公审后。任毅走出娃娃桥监狱大门时,眯着眼看

小依自强不息 2025-11-27 11:20:18

1970年,南京青年因一首歌判死刑,被公审后。任毅走出娃娃桥监狱大门时,眯着眼看了看天,手里攥着的释放证明都被汗浸湿了。1979年的春天来得早,阳光晃得他直眨眼,墙根下晒太阳的老头瞅着他这穿着旧棉袄、头发花白的年轻人直纳闷,哪知道这是刚从鬼门关溜达一圈回来的《知青之歌》作者。十年牢狱把当年那个爱弹吉他的知青熬成了小老头,可脑子里的旋律还在打转。记得刚下乡那会儿,在江浦县的田埂上,望着满天星星想家,就着煤油灯写了这首歌。 1979年的春天来得早,南京娃娃桥监狱的大门“吱呀”开了条缝。 任毅跨出去时,右手攥着的释放证明被汗浸得发皱,边角卷了毛。 阳光晃得他眯起眼,天上的云白得晃眼,像极了什么,又想不真切。 墙根下晒太阳的老头挪了挪马扎,瞅着他直纳闷——这穿旧棉袄的“年轻人”,头发怎么比自己还白? 十年前不是这样的。 那会儿他还是江浦县的知青,怀里揣着把红棉吉他,田埂上走一路,歌能飘三里地。 后来就出事了。 因那首《知青之歌》,公审大会上,宣判书念到“死刑”时,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比扩音器还响。 再后来改了判,可十年牢狱,到底把二十出头的小伙熬成了小老头。 手里的释放证明快被攥烂了,他松了松手,指节泛着白。 “老头,借个火?”他摸出兜里皱巴巴的烟盒,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 老头递过火机,目光扫过他棉袄上磨出的洞:“刚出来?” 他嗯了一声,没多说。 有些事,说出来旁人也未必信——比如此刻他脑子里正飘着旋律,还是十年前那个调调。 记得刚下乡那年冬夜,江浦县的田埂结着霜,他裹着补丁棉袄蹲在地头,星星密得像撒了把碎银子,想家想得心慌,摸出兜里皱巴巴的纸和半截铅笔,就着煤油灯的光写了第一句“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 吉他弦断过三根,都是夜里偷偷弹时太用力。 谁能想到,这点念想会变成“罪证”? 老头哪知道,这头发比他还白的“年轻人”,手指正无意识地在裤缝上打拍子? 旁人瞅着是刑满释放的劳改犯,只有他自己清楚,那旋律早跟骨头长在了一起。 当年写歌是想家,没想过会成“罪证”;十年牢饭啃下来,倒把那点念想熬成了戒不掉的习惯——夜里躺在硬板床上,手指总在肚皮上弹吉他,C调,G调,一遍遍地哼。 如今脚踩在实地上,阳光暖烘烘地晒在后背上,他突然想唱。 可张了张嘴,又把话咽了回去。 释放证明被他折成小方块,塞进棉袄内兜,贴着心口的地方。 那里比阳光还暖,藏着把没弦的吉他,和一首没唱完的歌。 老头看着他慢慢走远,背影佝偻,却走得很稳,像有什么在前面牵着。 他哪知道,那牵着的,是十年前田埂上的星星,是煤油灯里跳动的光,是刻在骨头缝里的旋律。 有些东西,关得住人,关不住声气儿。 任毅走到巷口时,停下脚,抬头看天—— 云还在飘,跟歌里写的一样。 他轻轻哼出声,调子有点抖,却很亮,像初春的冰碴子化了,顺着屋檐往下淌,一滴,又一滴

0 阅读:31

猜你喜欢

小依自强不息

小依自强不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