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四川总督赵尔丰被处决的罕见照片。镜头下赵尔丰紧闭双眼,已经没有了呼吸,一名刽子手正在清理现场。随后刽子手将他的头颅进行游街示众,并将其高挂三天。而他的家产也尽数充公。 赵尔丰1845年出生在山东掖县一个官宦家庭,隶属汉军正蓝旗,祖籍辽宁辽阳。他的父亲赵文颖担任地方官员,在对抗太平军时战死,当时赵尔丰年纪尚小。家中兄弟四人,其他三人通过科举获得进士功名,他却屡次落榜,只能靠捐纳方式进入官场。起初他在基层任职,积累行政经验。1888年出任山西永济知县,遇到严重蝗灾,他组织民众捕杀蝗虫,减少灾情,这让他得到上司锡良赏识,从此跟随逐步升迁。1890年代,他处理多项地方事务,如修缮水利和调解纠纷,展现出实际能力。 1903年调入四川,任永宁道一职。古蔺地区发生抗税事件,他向朝廷报告时扩大规模,率领军队压制,造成三千人死亡,因此获得“屠户”称号。事后,他加强地方控制,征收赋税充实库银。1905年巴塘土司发动叛乱,他奉命率军平定,之后废除土司制度,设立流官治理,清查户口征收税款,推动开垦荒地和修建道路,还兴建学校教授汉文,设立工厂生产农具。这些措施旨在巩固边疆,但强制执行导致当地居民流离。 1906年升任川滇边务大臣,继续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农奴制度,禁止高利贷,设立官府训练军队,发展屯垦和矿业,促进贸易,建立学校,阻挡英国势力入侵。六年间,他巡视各地,处理纠纷,维护清廷统治。1908年被任命为驻藏大臣,调集清军镇压开县人民反抗,杀数百人,并要求地方赔偿传教士损失,开县民众深受其害。1910年处理德格土司争位内斗后,进一步在当地推行改土归流。 1911年调任四川总督,接替兄长赵尔巽。此时保路运动高涨,他观察罢市罢课景象,面对压力逮捕蒲殿俊、罗纶等九人,民众要求释放,卫兵开枪造成三十二人丧生,全省动荡。清廷震怒,派端方入川,但赵尔丰试图和平解决风潮,却未被理解。保路运动演变为全面对抗,他成为千夫所指。11月27日成都发生事变,他向全国宣告将四川事务暂交咨议局,但局势已不可控。 1911年12月22日清晨,尹昌衡发放巡防营欠饷,士兵松懈,军士包围督署。敢死队抓捕赵尔丰,押至明远楼前斩首。照片显示他双眼紧闭,无呼吸,刽子手清理现场。随后头颅游街示众,高挂三天。在抓捕过程中,一名贴身侍女持枪抵抗,被击毙。赵尔丰被宣布罪名,包括煽动成都兵变和镇压保路运动杀害志士。处决后,军政府公布其充当清朝刽子手杀害大量群众的罪行。 赵尔丰在保路运动中执行清政府命令,逮捕领袖并查封同志会,导致成都数万群众请愿,要求释放被捕人员。卫兵射击造成伤亡,风潮扩大,清廷下旨严厉弹压,但他面对朝廷压力左右为难。同盟会趁机领导运动,宣传自保商榷书,罢课罢市持续。他曾试图避免激变,但最终下令屠杀请愿群众,制造成都血案,关闭城门准备进一步压制。铁路国有政策引发民众反对,他作为总督成为焦点。 处决现场照片流传,记录了赵尔丰从边疆官员到刑场结局的过程。他的行动在康区引起反抗,土司叛乱频发,他率军进攻巴塘,迅速平定,但改土归流政策虽废除落后制度,却带来尖锐矛盾。清政府在面对外强侵略时确立此政策,他作为执行者处理瞻对等地事务,废除土官改设流官,从此土司世袭制结束。政策包括丈量土地、课税垦殖,影响西南边疆长远。 处决完成后,赵尔丰头颅悬挂城门三天,民众围观,士兵维持秩序。他的全部家产被没收,充入公库,用于地方事务。尸身简单掩埋,无人祭奠。四川局势渐趋稳定,尹昌衡掌控军政府,处理后续政务。他的兄弟赵尔巽在其他地区任职,对弟弟之死保持沉默。边疆政策部分延续,改土归流影响持久,导致头人群体崛起反对土司,形成地方军事政治景观。 赵尔丰的改土归流在甘孜藏区产生深远影响,与后来的刘文辉宗教政策相比,他注重废除土司、设置郡县,扩充疆宇。刘文辉则强调佛教管理,但赵尔丰的措施直接改变政教争端格局。清末新政中,张荫棠和联豫也推动类似改革,惩办藏官,查抄财产充公。赵尔丰在巴塘、里塘等地先后实施,1908年至1910年扩展到盐井、河口。政策虽有利于消除土司落后性,但引发内部矛盾尖锐。 赵尔丰死后,驻藏清军兵变,官兵返回四川,清政府对西藏控制减弱。辛亥革命埋葬封建专制,确立民主共和,但转型过程存在新旧交替。保路运动成为革命诱因,他的镇压行动点燃导火线。铁路风潮中,盛宣怀与清廷推动国有,他执行弹压,但民众反对出卖路权。工程第八营首义事迹显示,群众包围督署后,他开枪击伤数十人,风潮扩大。 赵尔丰的遗产清理显示,清末官员财产庞大,但充公后用于稳定地方。他的名字在历史上与“屠户”称号相联,行动导致大量死亡和动荡。处决成为清末乱局象征,照片记录历史残酷。改土归流虽有长远目标,如把关外奥区收回,擘划经营,但执行中强制手段多。政策核心是废除土官世袭,改由中央委派流官,直接统治理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