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6日,南京城安德门一直战斗到夜晚20时左右,国军第262旅旅长朱

趣史小研究 2025-11-26 17:21:44

1937年12月6日,南京城安德门一直战斗到夜晚20时左右,国军第262旅旅长朱赤见周围据点全部失守,安德门已无法固守,便命令各个营向后撤退。 1937年的那个冬天,当时南京的局势,说句不好听的,那就是个“死局”。蒋介石虽然嘴上说着要固守,但谁都看得出来,经过淞沪会战的消耗,退到南京的部队大多是残兵败将。可就是这群“残兵”,在南京城外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 很多人都知道南京保卫战惨,但到底有多惨?咱们就看安德门和雨花台这一线。这里是南京的“南大门”,守住了这里,就守住了中华门,也就守住了南京城的底裤。当时负责防守这块硬骨头的,是第88师。这可是当时的德械师,是精锐中的精锐,但在日军重炮和坦克的轮番轰炸下,这支精锐也快被打光了。 史料记载,12月10日那天,日军第6师团像发了疯一样猛攻安德门。日军的指挥官是谁?是后来在冲绳战役里兵败自杀的牛岛满,还有那个坂井德太郎。这帮人不仅有飞机大炮,还有藤田实彦指挥的战车队。 日军开着坦克,那是钢铁怪兽;而我们的士兵手里拿的是什么?大多还是步枪和手榴弹。第262旅旅长朱赤和第264旅旅长高致嵩,这两位爷,那是真汉子。面对日军的坦克和集团冲锋,他们没有怂。 根据日军步兵第四十七联队自己的战史记录,他们在安德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抵抗,称之为“一场你死我活混乱的白刃战”。什么叫白刃战?就是子弹打光了,刺刀弯了,最后就用牙齿咬、用石头砸!日军那个第11中队,打到最后只剩下24个人,连中队长都被咱们给毙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咱们的爷爷辈当年根本没想活着回去! 朱赤旅长当时是个什么状态?史料里有个细节特别戳人。为了对付日军的坦克,咱们的战士把手榴弹捆在一起,这是拿命去换铁皮啊。到了12日下午,朱赤手里的预备队都打光了,连勤杂兵都上了前线。就在那座我们现在看到的、残破不堪的碉堡附近,朱赤和高致嵩,以及团长华品章、韩宪元,全部殉国。 他们是真的做到了“寸土必争”。据统计,撤出阵地时,第八十八师补充旅第一团,已经找不出一个完整的营,全团拼拼凑凑,也就剩下了4个连。这哪里是打仗,这分明是在用血肉筑长城。 说到这,得吐槽两句当时的高层指挥了。 前线将士在拼命,后方的指挥却乱成了一锅粥。唐生智这位卫戍司令长官,战前誓言发得震天响,还要破釜沉舟,把撤退的船都给封了。这听起来很悲壮,可真到了要撤退的时候,这道命令就成了十几万守军的“催命符”。 12月12日那个晚上,当撤退命令下达时,因为没有周密的计划,因为船只被毁,因为各级指挥系统的崩塌,无数在安德门、在雨花台幸存下来的战士,没有死在敌人的枪口下,却在那个冰冷的长江边,陷入了绝望。 咱们回过头来看这次新发现的毛家巷碉堡。 专家丁进说,这座碉堡周围有很多洼地,那都是当年日军重炮轰炸留下的痕迹。你若是现在站在那儿,闭上眼,甚至能感觉到脚下的土里还带着那股子硝烟味。 为什么我们要反复去讲这段历史? 并不是为了去咀嚼痛苦,更不是为了去宣扬仇恨。我们讲朱赤,讲安德门,是因为在那个民族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有一群人,明知是死,明知守不住,却依然选择了“向死而生”。 就像朱赤旅长,他难道不知道安德门守不住吗?12月6日那一撤,或许是他作为指挥官保留火种的理性;但到了12日的最后关头,他选择把自己钉死在阵地上,那就是一个军人的信仰。他用自己的命告诉日本人:你想进南京城?行,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 这种精神,才是我们这个民族能扛过那14年,能走到今天的原因。 现在,那个碉堡静静地躺在华为的园区旁边。每天,无数年轻的工程师从它身边经过,去敲代码,去搞研发,去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强。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最好的纪念。 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但同时,我也想呼吁一句:这种抗战文物,真得好好护着。听说附近另一座碉堡在元旦前后被拆了,这事儿听着真让人心疼。咱们搞建设是好事,但别把这种“传家宝”给弄丢了。这可是朱赤将军他们留给我们的最后一点念想啊。 历史不应该只活在课本里,它就活在我们身边的每一寸土地下。下次如果你路过安德门,路过雨花台,别光顾着看风景,记得停下来,给那里的风,敬个礼。因为那风里,可能还藏着当年262旅兄弟们的呐喊声。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