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日交流发生重磅变动:丰田、索尼等20家日本龙头企业,原计划11月25日赴华洽谈新能源、半导体合作,行程突然取消或延期;筹备近半年、预计3000人参与的中日友好交流活动,也同步叫停。 东京某商社的会议室里,散落着标注“中国合作项目”的文件夹,其中一份日程表上,11月25日的日期被红笔圈了又圈——这是20家日本龙头企业筹备半年的成果,如今却成了废纸。 变故的源头,藏在11月中旬日本国会的一场质询会上。 高市早苗敲击着桌面宣称“台湾有事”可能触发日本集体自卫权,这番言论像一把锥子,瞬间刺破了中日经贸合作的平静水面。 中方的回应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不仅企业间的新能源技术对接、半导体产能洽谈被按下暂停键,连3000人规模的友好交流活动也同步延期——更深远的影响在后续显现:中日渔业合作磋商暂停、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推迟,广岛的日中友好展览、高松市赴南昌的访问团,一系列民间交流纽带纷纷收紧。 经贸合作的蛋糕再大,能比国家主权更重要吗? 有人将企业行为与政府言论切割,认为商业应保持独立。但翻开1972年《日中联合声明》,“一个中国”四个字早已刻在双边关系的基石上——地基不稳,再华丽的经贸大厦也会倾颓。 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其实写在财报的数字里。 丰田急需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推动转型,毕竟这里连续10年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2024年新车占比高达40.9%;索尼的半导体元件,在中国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的增量市场里,本可以找到源源不断的订单。 理研计器去年在华投建的生产基地,专攻新能源检测设备,年销售额轻松突破5000万元——这样的“中国红利”,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找不到替代方案。 他们花半年时间协调20家龙头企业的行程,从技术细节到产能规划反复推演,却偏偏忽略了最关键的前提:稳定的政治环境,才是经贸合作的氧气。 当高市早苗的言论抽走这口氧气,再精密的商业计划也只能窒息。 短期看,日本企业错失的是年底前的合作窗口期;长期看,这更像一记警钟——所有外资企业都该明白:想在中国市场分羹,先得学会尊重主人家的规矩。 那些连夜准备的PPT、反复核算的投资协议,终究没能抵过一句破坏主权的言论。 合作的大门永远敞开,但钥匙——从来只掌握在尊重底线的人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