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这么一闹,高市早苗的支持率达到70%到75%,说明对中强硬的右派是有民间认同

卡门的提琴 2025-11-26 15:49:23

中日这么一闹,高市早苗的支持率达到70%到75%,说明对中强硬的右派是有民间认同基础的,整个日本还是民族主义在主导,对中国从来看不上,对这些年中国的经济成就不服气。   你随便打开日本主流媒体的评论区,关于“中国GDP被日元换算反超”的新闻底下总能刷到各种阴阳怪气。有网民把中国新能源车在东南亚市场的扩张称作“经济侵略”,还有人翻出三十年前东京银座奢侈品店挤满中国游客的老照片,酸溜溜写道“现在轮到我们去深圳华强北代购电子产品”。这些碎片化声音拼凑出的社会心态,比内阁府的民调数据更耐人寻味。   看看东京秋叶原电器城的变化就知道复杂情绪从哪来。五年前货架还摆满华为路由器,现在软银柜台主推的是北美贴牌路由器,店员会悄悄跟熟客说“政府机关采购清单早把中国品牌筛掉了”。但转头走到池袋百货公司化妆品专柜,资生堂柜姐又用流利中文招呼着扫货的中国代购——这种边赚钱边嫌弃的矛盾活像深夜食堂里嘴硬心软的老板。   日本经济产业省最新白皮书写得挺直白,说中国在光伏面板和动力电池领域全球占比超过60%,但紧接着就要强调“日本仍掌握半导体材料关键核心技术”。这种既要贬低对方成就又要凸显自身价值的叙述方式,像极了老牌企业面对新兴竞争对手时的挽尊话术。   政客们显然很懂怎么煽动这种情绪。自民党在地方选举时发的传单上,经常把“中国导弹落入日本专属经济区”和“龙虾价格暴跌”并排列着,虽然两件事八竿子打不着,但视觉冲击力足以让渔港小镇的选民把选票投给右翼候选人。这种操作套路在冲绳县知事选举时玩得最溜,毕竟把民意焦虑具象化成某个靶子,历来是选举政治的传统艺能。   民间组织的推波助澜也不容小觑。某个获得政府补助的智库今年初发布报告,非说中国游客爆买导致日本和牛价格暴涨,后来被农林水产省数据打脸才悄悄删文。还有获得外务省资助的民间交流团体,表面办中日学生联谊,实际在偷偷收集中国留学生的社交媒体言论。这些事被《朝日新闻》曝光时,评论区居然有六成日本网友觉得“非常必要”。   教育系统的潜移默化更值得警惕。横滨某所私立小学的社会课试卷上,把“中日韩自贸区”表述成“可能冲击日本农业的危险构想”,完全没提这对日本汽车零部件出口的利好。当孩子们举着“反对经济胁迫”的标语参加修学旅行时,他们根本不知道中国连续十二年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   不过日本老百姓也不是铁板一块。名古屋汽车零部件工厂的老厂长会边看新闻边嘟囔:“真要跟中国闹翻,丰田的混动变速箱壳去哪找便宜供应商?”大阪黑门市场的海鲜贩子更实在,边给金枪鱼抹冰边念叨:“东京的大人物们吵完架,最后还不是我们这些卖鱼的吞苦果?”   这种社会意识的撕裂在娱乐圈特别明显。杰尼斯事务所去年力捧的新人出演中日合拍片,结果被右翼网民冲到关闭账号;但同事务所的前辈在综艺节目里秀中文歌曲,收视率反而创下季度新高。民众对华认知正在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拉锯战中左右为难,就像梅雨时节晾不干的衬衫,摸起来总带着潮腻的抵触感。   更值得玩味的是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差异。说到南京大屠杀就强调“人数争议”,提到广岛核爆却绝口不谈珍珠港事件前因后果。这种选择性记忆就像深夜剧的剪辑手法,把不利于自己的镜头统统剪进废片库。当文部科学省把“侵略”表述改成“进出”时,他们大概忘了中国档案馆里还存着当年日本侨民集体庆祝南京沦陷的老照片。   现在回头看高市早苗的高支持率,其实更像日本社会矛盾的温度计。七成民众未必都真心认同她的极端主张,但肯定有不少人借着对华强硬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就像当年借着骂美国来发泄战后屈辱感的昭和男儿,只不过如今换了个靶子。   日本年轻人其实比老一辈更清醒。早稻田大学的校园调查显示,68%的受访学生认为“应当区分政治问题与经济合作”,这个比例在四十岁以上群体中直接腰斩。当TikTok上中国博主用关西腔日语介绍上海迪士尼攻略时,底下日本年轻网友的留言经常出现“好想去”“比USJ好玩吗”这样的真实反应。   所以别看现在民意调查数据吓人,日本社会对华认知始终在微妙摇摆。就像便利店收银台边的《周刊现代》,这期用“中国经济崩溃论”当头条,下期就可能变成“访日中国游客回归带动地方振兴”。真正决定风向的从来不是政客的演讲词,而是普通人钱包的厚度与超市便当的价格标签。

0 阅读:20

猜你喜欢

卡门的提琴

卡门的提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