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黄招强奉命护送伤兵撤退,中途休息时,他发现队伍里多了几张陌生面孔,他端着枪走过去问:“4连的口令是什么?”没想到却因此而让一场灾难消弭于无形! 谁能想到,这声看似平常的质问,背后是黄招强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本能警觉。彼时28岁的他,已经是有着八年军龄的老兵,从新兵蛋子到尖刀班班长,他见过太多战友倒在看不见的敌人手里——有在丛林巡逻时被伪装成村民的特工偷袭的,有在转移伤员时被混入队伍的敌人放冷枪的。那天清晨,他们刚从谅山前线撤下来,队伍里大多是胳膊缠绷带、腿上裹着止血棉的伤兵,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疲惫,走路都打晃,可那几张陌生面孔,虽然也学着伤员的样子佝偻着身子,眼神里却藏着一丝不该有的锐利,连额头上的汗水都透着刻意伪装的僵硬。 黄招强端着枪的手稳得像钉在地上,手指扣在扳机上却没有立刻开火。他太清楚,战场上最可怕的不是明刀明枪的对决,而是错杀自己人的悔恨。“4连的口令,说!”他又喝了一声,声音不大却带着穿透力,让那几个陌生面孔瞬间变了脸色。其中一个高个子想往后退,被旁边的战友一把拦住——队伍里的伤兵虽然带伤,却都下意识地围了过来,他们或许还没完全反应过来,但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们本能地信任自己的班长。 没人能想到,这几个“伤兵”竟是越军派来的特工。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越军特工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常以伪装渗透的方式袭扰我方后勤线,他们穿着我方军装、模仿我方口音,专门针对伤员、医护人员和运输队伍下手,之前就有友邻部队在撤退时遭遇偷袭,伤亡惨重。黄招强所在的4连,前一天刚经历过一场恶战,口令是出发前临时商定的“高山”对“流水”,除了本连官兵和协同作战的友军,外人根本不可能知晓。 那几个特工显然没料到会被突然盘问,支支吾吾说不出个子丑寅卯,高个子见势不妙,突然伸手想去拔腰间的短枪——可黄招强早有准备,枪口一抬顶在他胸口,“敢动就开枪!”旁边的战友也立刻反应过来,纷纷端起武器围住几人。最终,这四名越军特工被当场制服,从他们身上搜出了微型手雷、匕首和带有我方标识的伪造证件,若不是黄招强的警觉,这些人一旦在撤退途中发难,后果不堪设想。 很多人觉得战场拼的是火力和勇气,可黄招强的经历恰恰说明,警惕性和责任心有时候比子弹更能救命。他不是天生的“火眼金睛”,而是每次执行任务前,连长反复强调的“三查原则”刻进了骨子里——查身份、查口令、查装备。那天出发前,他看到队伍里有几个伤员的军装袖口没有4连特有的补丁标记,当时就多留了个心眼,休息时又发现他们虽然装作腿脚不便,却能在起身时迅速站稳,这些细节叠加在一起,让他立刻嗅到了危险的味道。 被俘的特工后来交代,他们的目标是在撤退队伍行至狭窄山道时引爆手雷,制造混乱后趁机袭击指挥人员。而黄招强的一句口令,不仅粉碎了他们的阴谋,更保护了整整三十多名伤兵和医护人员的生命。这场没有硝烟的交锋,没有惊天动地的炮火,却尽显一名普通战士的战场智慧和担当。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像黄招强这样的士兵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战功,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警惕和坚守,为胜利筑牢了一道道防线。他们知道,每一次警惕的观察、每一次认真的核实,都是在为战友的生命负责,为国家的安宁护航。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