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冲突的战场无论怎样都会在中国或朝鲜半岛,而不是在日本本土。这种想法延续了一千多年,这种思维已经刻进了他们的战略骨子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朝时的江口之战、明朝时的倭寇骚扰和百年前的抗日战争。 先从最早上的唐朝说起,当时日本还处在学习中国文化的阶段,却已经开始琢磨在东亚大陆上找存在感。 那时候朝鲜半岛分成了新罗、百济、高句丽三个国家,日本瞅着百济和高句丽关系近,就想借着帮百济出头,把势力伸到朝鲜半岛,结果正好撞上唐朝帮着新罗收拾百济。 公元 663 年的白江口之战,日本凑了上千艘战船,带着百济残余势力和唐军对着干,可唐军没费多大劲就把日本船队烧得满江通红,据说当时江面上飘的船板和士兵尸体能连成片。 但有意思的是,这场仗打在朝鲜半岛的白江口,离日本本土隔着茫茫大海,日本本土连唐军的影子都没见着,最后只是派使者来唐朝认错,本土一点损失都没有。 这场仗让日本第一次尝到了 “战场在外” 的甜头 —— 就算打输了,自家院子还是干净的,这种印象从一开始就扎了根。 到了明朝,这种思维就更明显了: 那时候日本国内刚打完战国时代,一堆没了生计的武士和浪人,跟着商人跑到中国东南沿海当倭寇,今天抢浙江的渔村,明天烧福建的城镇,后来甚至敢围攻宁波、泉州这样的大城市。 戚继光、俞大猷这些将领抗倭,打的全是中国沿海的地盘,从台州九战九捷到福建平海卫大捷,战场不是在浙江的山地就是在福建的海边,最远也就到了朝鲜半岛(万历朝鲜战争),还是没往日本本土挪一步。 当时日本的丰臣秀吉,就算敢派兵打朝鲜,也没想着把战场拉回日本,反而觉得只要在朝鲜把明军挡住,就能保住日本本土的安稳。 结果万历朝鲜战争打了七年,日军在朝鲜半岛丢盔弃甲。 可日本本土照样该种地种地、该造船造船,一点没受战火影响。 这种 “不管怎么闹,家里都安全” 的经历,让日本对 “战场外移” 的信心又多了几分,甚至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再到近代的抗日战争,这种思维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 从 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先是占了东北,战场在沈阳、长春这些中国城市;1937 年七七事变后全面侵华,打淞沪会战是在上海,打徐州会战是在江苏、山东,打武汉会战是在湖北、江西,就算后来打到华南,也还是在广州、长沙这些中国土地上。 整整八年抗战,除了后期美国扔了两颗原子弹在广岛、长崎,日本本土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没遭到过大规模地面进攻,甚至连像样的轰炸都少得可怜。 当时日本的军工厂在东京、大阪照样开足马力生产步枪和炮弹,老百姓的生活虽然紧张,但没像中国老百姓那样躲防空洞、逃荒。 这种反差让日本军方更加坚信,只要把战场牢牢锁在中国或朝鲜半岛,日本本土就能永远安全,哪怕打输了,大不了撤回本土,反正自家地盘没被破坏,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千年来的这些案例,就像给日本灌了迷魂汤,让他们觉得 “中日冲突战场不在日本” 是铁律,甚至忘了时代早就变了: 现在的中国早就不是唐朝时需要跨海支援新罗,也不是明朝时只能在沿海抗倭,更不是抗战时只能被动防御的样子。 可他们骨子里的那点惯性还在,总觉得就算真有冲突,战场还是会像千年来那样,乖乖落在中国或朝鲜半岛,自己本土还是能安安稳稳的。 这种刻在战略骨子里的侥幸,说穿了就是千年没挨过本土战火的 “优越感”,觉得自己永远能把麻烦扔到别人家门口,却忘了现在的邻居早就不是当年能随便欺负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