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评论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此次对日本的强烈反制,高市的失言仅是一个引爆点,多年的钓鱼岛之争也激不起这样的惊涛骇浪。日本无法阻止中国经济、科技的发展,最好的相处之道,不是对美国制裁中国的动作亦步亦趋。在‘后美国’时代,日本还须学习如何与中国和平共存,目前的外交危机也是一个它重新调整步伐的时机。” 新加坡联合早报说的没错,这场中日外交风波的根子,早就在十年二十年的摩擦里埋下了。 高市早苗那句“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不过是把日本这些年藏着掖着的小心思,戳破了层窗户纸。 就像2012年日本“购岛”闹剧后,中国海警巡航钓鱼岛成了常态,这次高市的失言,同样触碰到了中国近十年最敏感的神经——台湾问题。 要理解中国的反制为啥这么狠,得看日本这些年的“小动作”。日本对台湾的觊觎从来都不是临时起意,高市早苗更是把这种觊觎摆上了台面,这位被称为“女版安倍”的日本首相,本身就是“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忠实拥护者。 早在今年4月就率团窜台,和蔡英文、赖清德等人密会,7月又和窜访日本的“台独”分子林佳龙碰面,甚至让日本议员公开合照炫耀“台日勾连”。 这种明目张胆的往来可不是一时兴起,今年日本政客造访台湾的次数已经达到十次,麻生太郎那句“保卫台湾就是保卫日本”更是被右翼势力奉为圭臬,可见这种分裂勾连早就是公开的秘密,只是之前还披着一层遮羞布,高市早苗不过是懒得伪装,直接把窗户纸捅破了。 而在军事层面,日本的动作更是步步紧逼,防卫预算已经实现“十四连增”。 2026财年直接申请了8.85万亿日元的天价预算,还打算提前实现“防卫费占GDP2%”的目标,一边修改“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放宽武器出口,一边忙着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些所谓的“防卫”动作,矛头直指中国。 并且日本还拉着美国给自己壮胆,让美日安保条约覆盖钓鱼岛,甚至让美国公开表态“反对改变台海现状”,试图借助外力给中国施压,这种跟着美国后面当小弟的操作,本质上就是想通过绑定超级大国,实现自己扩军和干涉他国内政的野心。 经济上日本更是得了便宜还卖乖,中国作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出口对象国,每年中国游客在日消费都位居各国之首,可日本却一边赚着中国的钱,一边跟着美国搞对华制裁,在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出台出口管制,试图遏制中国科技发展。 可这次中国一出手反制,日本就立刻感受到了疼,大量赴日旅行团和考察团取消,酒店、餐饮、免税店等相关产业直接被泼了冷水,据估算这波冲击会让日本GDP减少0.36%,经济损失高达2.2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超过1000亿元,就连丰田汽车这类深度依赖中国市场的企业都开始慌了,生怕被这场风波波及。 而这还只是开始,日本政坛内部其实也吵成一团,前首相野田佳彦、鸠山由纪夫等人纷纷批评高市早苗的言论“越界”,普通民众更是直接在首相官邸前集会抗议,要求她下台,可见这种不计后果的挑衅,不仅没给日本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让它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说到底,高市早苗的失言只是一个引爆点,真正让中国忍无可忍的,是日本这些年持续不断的小动作。 从2012年“购岛”闹剧破坏东海局势,到频繁在台湾问题上打擦边球,从逐年增加的防卫预算到紧跟美国的对华遏制政策,日本一直在挑战中国的底线,只是之前都保持着表面的克制,没有把话说得那么露骨。 而高市早苗作为战后第一个公然鼓吹“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在任首相,直接把这种长期积累的矛盾摆到了台面上,相当于主动点燃了导火索。 中国的强烈反制,本质上是对这些年日本一系列挑衅行为的集中回应,不是因为一句话就反应过度,而是多年的不满终于找到了一个释放的出口。 日本总想着借助美国的力量制衡中国,却忘了中国早已不是过去的中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长让中国有足够的底气维护自身核心利益。 而日本这种一边想从中国市场获利,一边又想干涉中国内政的两头占便宜的想法,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