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一语惊醒梦中人:中国可不是美国的敌人! 真正让美国夜不能寐的,是中国仅用20年,就把GDP从1.2万亿美元狂飙到17.7万亿,直接干到全球第二。这速度,谁看了不惊叹?更绝的是,现在连非洲兄弟晒太阳,都能间接给中国交电费了! 说出来可能有人不信,“非洲兄弟晒太阳间接给中国交电费”这话,可不是随口的夸张,是实打实的经济合作场景。肯尼亚的加里萨光伏电站,是东非目前最大的光伏项目,由中国电建集团承建,2019年正式投运后,直接解决了肯尼亚160万人口的用电缺口。当地居民用的每一度光伏电,其中一小部分费用会划入电站的运营维护账户,而中国企业通过设备供应、技术输出和长期运维服务,从项目中获得合理的商业回报,这就是“间接交电费”的核心逻辑。肯尼亚之前缺电缺到什么程度?内罗毕周边的乡村,牧民们晚上只能靠煤油灯照明,鲜奶因为没有冷藏设备,早上挤的奶到中午就变质,现在光伏电通到家门口,夜市能摆到深夜,鲜奶能存进冷柜卖到城里,当地百姓的收入直接涨了三成,这可不是靠嘴说的改变。 中国20年GDP从1.2万亿美元冲到17.7万亿美元,这数字背后藏着的,是实体经济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2003年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还集中在玩具、服装这些低端领域,出口的商品大多是“代加工”的标签,可到了2023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近30%,高铁、核电、新能源汽车这些高端制造品,成了出口的主力军。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2023年中国出口了527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60%,欧洲街头跑的比亚迪、蔚来,北美市场卖的上汽新能源车,都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成果。美国之前靠金融霸权和技术垄断把持全球经济话语权,可中国偏偏把实体经济的根基扎得死死的,这种发展路径,直接戳中了美国金融化经济的软肋。 更让美国坐不住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从来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带着发展中国家一起往前走。除了肯尼亚的光伏电站,埃塞俄比亚的阿达玛风电项目、南非的德阿光伏电站、尼日利亚的拉各斯燃煤电站,这些非洲的核心能源项目,全是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这些项目不是简单的“建完就走”,中国还会培训当地的技术工人,南非德阿光伏电站里,三分之二的运维人员是本地招聘的,他们跟着中国工程师学光伏板调试、电站运维,有的还被送到中国的新能源企业进修,回国后成了当地的技术骨干。这种技术和就业的双输出,让非洲国家的经济有了自主增长的动力,也让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可在美方政客眼里,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却被歪曲成“资源掠夺”,说到底,是他们看不惯中国打破了西方主导的、附带政治条件的援助模式。 美国经济学家说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这话算是点透了美国的焦虑本质。美国害怕的从来不是一个“敌对的国家”,而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过去百年,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秩序里,西方发达国家总是用援助、投资当筹码,逼着发展中国家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开放核心市场,可中国的合作模式完全不同,非洲需要电力就建电站,东南亚需要铁路就修高铁,拉美需要港口就搞基建,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只看双方的实际需求。这种纯粹的经济合作,让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到,除了西方的模式,还有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这才是美国夜不能寐的关键——它的霸权那套,正在被中国的合作共赢模式慢慢替代。 再看GDP数字的背后,是十几亿中国人的实干。从珠三角的工厂工人加班赶制新能源配件,到长三角的工程师研发5G芯片,从云南的农民通过跨境电商卖咖啡豆,到中国建筑的工人在海外修桥梁,每个人的努力都汇成了经济增长的洪流。美国试过用贸易战加征关税,试过用技术封锁限制中国企业,可这些手段反而倒逼中国加速了自主创新,2023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2.55%,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球40%,这种内生的发展动力,不是外部压力能轻易遏制的。 中国的崛起,从来不是为了和谁争高低,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人民过上好日子,也让合作的国家共享发展红利。美国如果真的想摆脱这种“夜不能寐”的焦虑,与其把中国当成对手,不如放下霸权思维,看清世界经济的趋势——互利共赢才是时代的主流,零和博弈的老路子,早就行不通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