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黄帅在北京朝阳医院因病去世,相信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人,都会对她有一定的印象,她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反潮流小英雄”。 那时候的北京海淀,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年份,1973年,中关村第一小学的五年级生黄帅,只不过是个13岁的小姑娘,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一切,她可能就会像当时的父亲,一位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或者母亲,一位操持家务的家庭主妇那样,过完平静的一生。 但那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巨变的年代,所有平静都被一本不起眼的日记本打破了,最初的起因其实非常单纯,在这个聪明且敏感的女孩眼里,学校里的某些现象让她感到不解和恐惧,当她亲眼目睹身边同学遭受粗暴对待甚至体罚时,内心的震动无法平复。 那时候的孩子不敢大声质疑,她便把这种疑惑倒进了日记里,她写道,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温和的,是以爱为基础的,而不应该充斥着恐吓,这原本只是一个青春期少女对于“师道尊严”最朴素的私人思考,却没料到会引发一场波及全国的风暴。 1974年的那个凛冽冬日,成为了黄帅命运的分水岭,这本记录着真话的日记被当众公之于众,但这并非为了表扬,而是作为“反面教材”班主任齐鸿儒老师站在讲台上,声音洪亮,刻意停顿着读出那些原本属于私密的文字。 那个瞬间,教室里的气氛凝固了,同学们窃窃私语,眼神里全是探究和惊异,站在墙角的黄帅,面对全班的目光和“挑战师道尊严”的指控,虽然选择了沉默,但内心的倔强却像野草一样疯长。 放学后,校园的小路变得格外漫长,被孤立的黄帅几乎找不到愿意说话的玩伴,只能低头快步走过,身后全是如芒刺背的指指点点,回到家,在那个充满压抑气氛的晚上,她在书桌那一盏昏黄的台灯下做出了决定。 并没有向困难低头,她拿起笔,把自己家庭的困境、受到的不公,写成了一封求助信寄给了《北京日报》没想到,这封信真的发表了,“反潮流小英雄”的名号迅速扣在了她头上,舆论沸腾了,有人夸她勇敢,有人骂她破坏传统,这场风波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把她全家都裹挟进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中,虽然外界风雨飘摇,甚至父母也跟着受尽煎熬,但黄帅并没有在混乱中迷失自我,相反这种无处不在的孤独反而逼出了一股狠劲,她明白只有知识才是谁也夺不走的铠甲。 凭借着这种甚至可以说是“执拗”的坚持,高中毕业那年,她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这是她对自己最好的证明:那个曾经处于漩涡中心的女孩,依然掌握着自己命运的舵盘。 随后的人生轨迹,黄帅选择了走向更远的地方,大学毕业后,她远渡重洋去往日本,在东京大学攻读硕士的日子里,异国他乡的繁华与秩序给了她全新的视角,也就是在那里,东京大学的图书馆成了她人生新篇章的起点,她遇到了一位同样来自中国的山东青年。 两个年轻人在异乡相互扶持,并在日本的一座古老神社里举办了简单庄重的婚礼,没有了聚光灯和标签,她在平凡的幸福中找回了生活的实感,哪怕在国外有了立足之地,黄帅最终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和丈夫带着孩子回到了北京。 那个曾经哪怕因为写日记被痛批也不愿放下一支笔的女孩,后来入职了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做起了编辑,同时也从未停止过写作,晚年还出版了散文集《黄帅新语》对于她来说,文字从最初惹祸的导火索,变成了治愈内心的良药。 晚年的生活终于回归了彻底的宁静,晚饭后她常陪着年迈的父母在公园散步,看着身边白发苍苍的双亲,想起这一路走来的惊涛骇浪,心里剩下的只有从容。 那些关于“小学生日记”的争论早已随风而去,那个在冬日教室角落里瑟瑟发抖的女孩,最终长成了一位温柔且坚定的母亲和妻子,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作真正的独立。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反潮流革命小闯将”黄帅逝世:小学时写日记卷入政治漩涡》

用户10xxx12
才女
用户82xxx76
时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