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大白兔奶糖的创始人冼冠生,竭尽所能的支援抗日,然而1952年,他却在上海跳楼身亡。 2024 年上海冠生园食品厂生产线,大白兔奶糖在传送带上流转,裹上熟悉的米纸。 包装上 “始于 1915” 的烫金字样格外醒目,却少有人问:创始人冼冠生去哪了? 车间角落的老照片里,戴瓜皮帽的男人正检查蜜饯,那是冼冠生,人生终局满是苦涩。 1928 年上海冠生园工厂,冼冠生拿着放大镜检查陈皮梅,身边摆着十几份样品。 此前蜜饯制作全凭经验,他首创 “标准化流程”,规定梅子甜度、腌制时间等参数。 他还请来化工专家,研发防腐工艺,让蜜饯保质期从 1 个月延长到 3 个月。 这一创新让冠生园蜜饯远销南洋,当年销量就翻了三倍,打响品牌名气。 1939 年湖南桃源山区,冼冠生蹲在土灶旁,搅拌着锅里的黄豆牛肉泥。 前线战士缺营养,他研发 “战时营养罐头”,每罐保证 200 克蛋白质,成本却很低。 为提高产量,他教当地农民简易制作方法,组织妇女合作社帮忙分装。 据档案记载,仅 1940 年,他就通过地下渠道送往前线 12 万罐这种罐头。 1946 年上海冠生园车间,冼冠生对着账本皱眉,战后百姓购买力下降,糕点销量下滑。 他当即决定推出 “一元糕点”,用杂粮替代部分面粉,降低成本却保证口感。 他还在门店设 “试吃台”,让顾客先尝后买,很快带动销量,单月卖出 5 万斤。 这一年,他还扩建糖果车间,为后来大白兔奶糖的研发打下基础。 1932 年上海霞飞路,冠生园新门店开业,冼冠生邀请影星胡蝶剪彩。 这是上海食品行业首次请明星代言,他还在报纸上连载 “胡蝶爱吃的蜜饯” 故事。 同时,他开通 “冠生园送货专线”,顾客打电话就能送食品上门,很受青睐。 当年,冠生园的产品种类从 50 种扩展到 200 种,成为上海食品业的龙头企业。 1951 年上海冠生园,冼冠生在车间召开会议,宣布响应政府号召,减产高档糕点。 他带领研发团队,用本地原料制作 “大众饼干”,价格比原来低三成。 政府部门考察时,他说:“企业要跟着国家走,让老百姓都吃得起好食品。” 这一年,冠生园的大众化食品销量占比达 70%,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 1952 年全国 “五反” 运动开展,上海私营企业家成为重点核查对象。 冠生园作为老牌企业,过往账目被反复审查,有人质疑战时物资捐赠的真实性。 冼冠生试图拿出当年冯玉祥题字、前线收据证明清白,却因部分档案遗失难辨。 他一生信奉 “正经经营”,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与压力,精神日渐崩溃。 4 月 21 日,这位始终以企业为家的企业家,从冠生园大楼纵身跃下,结束了一生。 临终前,他口袋里还装着战时送物资的路线图,喃喃念叨 “我没做错”。 1943 年湖北抗战前线,战士们打开冠生园罐头,发现里面附了一张小纸条。 纸条上是冼冠生的亲笔字:“愿各位将士吃饱有力,早日驱逐倭寇,还我河山。” 很多战士把纸条夹在日记本里,后来有人回忆:“看到纸条,就像收到家人的鼓励。” 冼冠生得知后,每次送物资都会附上纸条,前后写了近万张。 1953 年上海冠生园实行公私合营后,冼冠生的名字渐渐从企业宣传中淡出。 但他留下的 “标准化生产”“大众化定位” 理念,一直影响着冠生园的发展。 1959 年,冠生园研发出大白兔奶糖,正是沿用了他注重口感与成本平衡的思路。 如今,大白兔奶糖畅销全球,成为中国食品的代表之一,延续着他的事业印记。 2024 年上海冠生园食品博物馆,冼冠生当年用过的研发笔记陈列在展柜中。 笔记里详细记录着蜜饯配方、罐头工艺,字迹工整,偶尔还有修改的痕迹。 参观者看着笔记,听讲解员讲述他的创业与贡献,有人感叹:“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大白兔。” 冼冠生虽已远去,但他对食品行业的创新、对国家的担当,永远留在了这些事业印记里,被后人铭记。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从老城厢的一家小食品店说起:“冠生园”是如何诞生的?)

无名
AI散文大白兔奶糖养活不了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