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沦陷后,一支由几十个抗日烈士孤儿组成的部队,在两年零三个月里,击毙200多名

溪边喂鱼 2025-11-25 18:40:13

南京沦陷后,一支由几十个抗日烈士孤儿组成的部队,在两年零三个月里,击毙200多名日伪军,最后被残酷绞杀无路可退,引爆炸药,全部壮烈牺牲,平均年龄仅有16岁。 这些孩子的童年,是被炮火碾碎的碎片。1937年的南京城,啼哭与枪声交织,他们中有的亲眼看着父母被日军刺刀刺穿,有的在难民堆里与兄弟姐妹失散,最小的甚至记不清家人的模样,只记得那片被鲜血染红的秦淮河。 是抗日游击队在废墟中发现了这些幸存者,把他们带到了皖南山区的根据地。起初没人想到,这些眼神里满是恐惧和仇恨的孩子,会主动要求扛起枪——“叔叔,教我们打仗吧,我们要报仇”,这句话从一个个稚嫩的口中说出,带着超越年龄的坚定。 部队里没有“少爷兵”,16岁的年龄本应坐在学堂里读书,他们却要在刺骨的寒风中练习瞄准,在泥泞的山路上负重行军。 小队长周明轩的父亲是国军连长,南京保卫战中死守中华门,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 他把父亲的怀表藏在贴身衣袋里,怀表的指针永远停留在12月13日,那是他失去父亲的日子。 训练时他总是最刻苦的,步枪后坐力震得他肩膀红肿,夜里就用热毛巾敷一敷,第二天接着练;战友们饿肚子的时候,他会把自己的口粮分出去,说“我是队长,理应多扛一点”。 他们的战斗没有惊天动地的战役,却在敌后战场打出了赫赫威名。利用对山区地形的熟悉,他们搞伏击、炸碉堡、破坏日军交通线,成为日伪军的“心头大患”。 1939年秋,他们在泾县境内伏击一支运输物资的日军小队,凭借灵活的战术,不到半小时就结束战斗,缴获了三挺轻机枪和一批弹药。 战斗中,15岁的小兵陈阿毛为了掩护战友撤退,大腿被流弹击中,他咬着牙爬回阵地,硬是没哼一声。 这些孩子用血肉之躯,在日军的封锁线上撕开了一道道口子,两年多时间里,200多个日伪军的性命,成了他们为亲人、为祖国复仇的见证。 日伪军对这支“娃娃部队”恨之入骨,调集了上千兵力进行围剿。1940年春,部队在转移途中被日军包围在一座山坳里。日军指挥官喊话劝降,承诺只要放下武器就“优待”,回应他们的是一阵密集的枪声。 弹药很快打光了,战士们就用石头、刺刀与日军搏斗,周明轩的怀表被日军子弹打穿,他摸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对战友们说“不能让鬼子活捉我们”。 当日军冲进阵地时,他们拉响了藏在山洞里的炸药,一声巨响后,山坳里恢复了寂静,只留下满地弹壳和未冷却的鲜血。 后来,游击队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了周明轩残缺的遗体,怀表还紧紧攥在他手里,表盘上的血迹已经凝固。 这些孩子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遗言,没有享受过一天安稳的生活,他们用最壮烈的方式,诠释了“少年强则国强”的真谛。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无数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用生命为我们铺就了通往和平的道路。 他们的故事不该被遗忘,这些平均年龄16岁的烈士,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民族大义,用鲜血浇灌了胜利之花。 今天的我们,能在阳光下安稳生活,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英雄,在黑暗中挺身而出。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当下的和平,更是为了传承那份永不磨灭的爱国情怀。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溪边喂鱼

溪边喂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