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还是抛出了绝招:想让日本成为第二个乌克兰。历史仇怨,很容易被点燃。以日本的各方实力,对阵中国。也恰如乌克兰对阵俄罗斯。乌克兰依靠北约的输出,与俄罗斯打了三~四年的战争。日本也想依靠美国跟中国对战。 横须贺港的美军航母甲板上,F-35战机引擎的轰鸣穿透晨雾,这是美国给日本递去的又一根“拐杖”——表面是“共同防御”,实则是想把这个岛国推到东亚博弈的最前沿。 单看表象,日本似乎正沿着乌克兰的剧本走:同样背靠超级大国,同样与邻国存在历史积怨,同样在军事松绑的路上越走越远。 日本右翼政客频繁参拜靖国神社,自卫队预算连续十年增长,甚至开始讨论“对敌基地攻击能力”——这些动作,像极了乌克兰危机前的军备扩张。 有人会问:日本的经济体量和军事技术远超乌克兰,难道不能比乌克兰做得更好? 但掀开表象,两个国家的“战场基因”从根上就不同。乌克兰有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纵深,基辅到顿巴斯前线的距离,比日本本州岛的南北跨度还长;而日本列岛从北海道到九州,像一条被拉长的锁链,所有重要军事基地——从冲绳的嘉手纳到青森的三泽,都暴露在几百公里的火力覆盖圈内,连战略缓冲的余地都没有。 现代战争中,战略纵深意味着生存空间。乌克兰能在基辅保卫战后退守第聂伯河以东重整旗鼓,靠的就是广袤的土地稀释敌军火力;日本若遇冲突,机场跑道可能在第一波打击中就全部瘫痪,战机连升空的机会都没有——这不是实力差距,是地理宿命。 更要命的是“生命线”的脆弱性。乌克兰的武器援助能通过波兰的陆路悄悄运抵,而日本所有的物资补给都得走海路。一旦周边海域被封锁,横须贺的军港会变成死港,东京湾的集装箱码头会堆满过期的弹药——美国太平洋舰队敢冒着被击沉的风险,派航母战斗群为日本打通航道吗?五角大楼的沙盘推演早就给出了答案。 最核心的差异藏在“为谁而战”的问题里。乌克兰士兵在前线高喊“为了祖国”,而日本自卫队的作战手册里,“配合美军行动”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短语。驻日美军掌握着70%的基地指挥权,自卫队的雷达数据要实时传输给关岛的美军司令部——这样一支“半个身子”在美国指挥链上的武装力量,能像乌克兰那样为自身生存死战到底吗? 美国真正想要的,不是第二个乌克兰,而是一个永远紧张的东亚“火药桶”。让日本买更多的F-35,部署更多的“战斧”导弹,把地区安全搅乱,自己好坐在太平洋对岸卖武器、收保护费——就像它在欧洲做的那样。 只是日本似乎没看清,自己从来不是棋手。当横须贺的航母烟囱又升起黑烟时,那不是“大国崛起”的信号,更像是绑在自己身上的定时炸弹倒计时。 历史的伤口需要时间愈合,但用仇恨和野心当燃料,只会把自己烧成灰烬。日本若继续沿着这条被美国设定的轨道狂奔,最终可能连乌克兰都不如——至少乌克兰还能在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国家,而它或许连废墟的归属权都做不了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