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中日纷争,日本网民喊出“抵制中国大米”;话音未落,中国米已被抢光 这场闹剧的导火索,是近期骤降的中日关系。11 月 7 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就台湾问题发表武力介入言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随即致函联合国,将这份 “战争叫嚣” 列为正式外交文件,中日外交战瞬间升级到顶点。眼看政府对华强硬,一群右翼网民立刻在社交媒体上掀起 “抵制中国货” 浪潮,有人编造 “中国大米农药超标” 的谣言,还有人发起 “拒买中国米” 签名活动,一副要跟中国商品彻底切割的架势。 就在日本政府发债扩充预算支出的同时,日本总务省也在21日公布了日本不断加剧的通胀情况。10月日本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3.0%,物价涨幅继续扩大。其中,大米、鸡蛋等价格持续上涨。日媒此前就表示日本今年将有超过2万种食品涨价。通胀高企下,日本民众生活负担加重。 日本总务省的报告显示,今年10月日本剔除生鲜食品后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3.0%至112.1,连续50个月同比上升,物价涨幅较上月的2.9%继续扩大;环比涨幅0.4%也高于上月。 其中,大米类价格同比上涨40.2%,尽管涨幅有所收窄,但上涨势头不止。从2024年夏季开始,受极端高温致大米歉收等因素影响,日本大米价格持续上涨。 日本农林水产省本月14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9日的一周,一袋5公斤装大米均价为4316日元、约合人民币198元,刷新今年5月创下的纪录。有日本民众感叹,大米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但现实很快给了这些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在大阪、名古屋的多家超市,中国大米成了名副其实的 “抢手货”:早上 8 点上架的 100 袋大米,不到 9 点就被扫空,有人甚至托关系提前预留。 让日本民众放下 “抵制执念” 的,是快要买不起的米价。日本农林水产省 11 月 14 日的数据显示,5 公斤装大米均价已飙至 4316 日元,刷新了 5 月创下的 4285 日元纪录,较去年同期暴涨 40.2%。 这意味着普通日本家庭买一袋米就要花掉近 200 元人民币,而鸡蛋等食材价格还在跟着涨,10 月鸡蛋价同比涨了 13.6%,让连续 50 个月承受通胀压力的民众苦不堪言。有网友在雅虎新闻留言:“米饭都快成奢侈品了,还管它哪国产的?” 米价疯涨绝非偶然。2024 年夏季的极端高温让日本大米减产超 30%,去年 8 月的大地震预警又引发全民囤米潮,民间库存同比减少 20.8%。 日元持续贬值,推高进口成本的同时,访日游客激增又额外增加了 5.1 万吨需求。雪上加霜的是,高市早苗政府拒绝投放储备米,转而发放折扣券,可有些地方的人工和邮费比券面金额还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反观被抵制的中国大米,早已不是 “低价劣质” 的代名词。东北产的中短粒米不仅符合国际检测标准,今年还在日本优质粳稻品鉴会上打败 “越光米” 拿了金奖,连日本评委都夸 “黏度适中、香气浓郁”。 2025 年 4 月单月,中国就向日本出口了 1.2 万吨大米,这些米以前多用来做米醋,现在直接端上了普通家庭的餐桌。中国大米在日本市场占比其实不足 1%,所谓 “抵制” 本就是无的放矢的政治表演。 这场 “抵制与抢购” 的反差,戳破了日本右翼的虚伪面具。他们嘴上喊着 “爱国”,却无视本国农业制度的沉疴:农协长期垄断流通、限制种植面积,高额关税挡住进口米,等到歉收就只能让民众买单。 现在日本政府不得不紧急进口大米,可中国米的供应量就这么多,难怪有民众担心 “以后再也买不到这么便宜的了”。 民生从来不会为政治表演让步。就像当年 “尼米兹” 号航母耀武扬威后摔机跑路,日本右翼的抵制口号也在空荡的货架前失了声。 当大米涨到吃不起时,所谓 “民族情绪” 终究抵不过 2980 日元的现实。而中国大米能在日本市场站稳脚跟,靠的不是低价倾销,而是从 “量足” 到 “质优” 的硬实力 —— 这或许才是最让某些人坐立难安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