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入常有希望了?就在刚刚,G20集团峰会发表宣言:声称集团成员国支持联合国改革,包括支持扩大安理会的成员规模。要知道在今年9月份,时任日本首相石破茂在联合国大会的一次演讲中,就公开表示:“日本要进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最近日本那边突然特别兴奋,原因就是G20峰会里冒出一句“支持联合国改革,包括支持安理会扩员”。 就这么一句没对象、没细节、没方案的原则性表态,立刻被日本政界当成“时代眷顾”的信号。 而且巧就巧在,今年9月石破茂才在联大发出“日本要进常任理事国”的高调喊话,前脚把话放出,后脚听到“支持改革”,两件事一连,仿佛“上天回应了日本的愿望”,舆论热度也因此被推了好几档。 但要判断这是不是机会,先得把整个背景重新铺一遍。 要知道,安理会的结构几十年没怎么动过,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位置像是钉在那儿一样,不光非洲没一个常任席位,拉美也长期缺代表,不少国家早就觉得这种分布跟不上时代。 所以扩员的呼声其实一直在,不是哪一年突然蹦出来的。 至于G4——日本、德国、印度、巴西——那更是年年喊扩员,几乎成了例行动作。 换句话说,G20这句“支持改革”,不是给日本量身定做,也不是突然心血来潮,而更像是一次延续多年的“固定台词”。 能不能谈改革是一回事,能不能落地又是另一回事,把它直接理解为“日本要上岸了”,多少有点自我加戏。 不过,日本执着这个位置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最强势的阶段,就把“入常”列为外交重要目标。 那时候日本确实豪气,会费交得多,援助做得勤,联合国项目里到处能看到日本的身影,用的就是“金主”思路,希望经济贡献能转换成政治地位。 而且日本心里很明白,常任理事国不仅是地位象征,更是一种“身份调整”,能让它在国际安全事务里拥有更大话语权,对摆脱战后束缚意义重大。 问题在于,安理会改革的门槛天生就高得离谱,先要联大三分之二国家同意,再要五常全部点头,只要有一个投反对票,方案就直接作废。 五常手里的否决权,是它们最重要的权力资产,扩员意味着分权,让别人进来和自己平起平坐,谁都不会轻易点头。 这套规则本身就把“新常任”难度调到最高档,日本想进去,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更麻烦的是,日本在候选人里争议点不少,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历史遗留账没彻底结清,靖国参拜、教科书表述、慰安妇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引发质疑,给外界留下“反思不够彻底”的印象。 而常任理事国是要担当全球稳定角色的,一个历史争议不断的国家,自然会被拿着放大镜看。 现实操作也让外界紧张,日本在涉台等敏感议题上的高调表态常常引起邻国不满,而防卫预算连年上涨、装备不断升级,也让人怀疑它是否在突破战后框架。 这些信号结合在一起,会影响其他国家对日本长期稳定性的判断。 再往外看,地区情绪同样不利,多个在历史上曾遭受日本侵略或殖民的国家至今保持警惕,这不是简单外交辞令能弥补的缺口,周边信任不足,也是日本始终绕不开的问题。 然后就到了最关键的一环:主要国家的态度,中国已经公开表示,日本不具备成为常任理事国的条件,理由包括历史问题与现实政策。 俄罗斯则更直接,说得非常明确:若有包含日本入常的方案,它会使用否决权,光是这两票,日本就基本走不通。 美国表面上说支持日本,却始终在关键点上“踩刹车”,最典型的就是美国提出可以支持“无否决权的新常任理事国”。 这对日本来说完全不行,因为没有否决权的常任席位和“二等常任”没区别,而美国之所以提出这个条件,也是为了避免新国家削弱自己的影响力。 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更明确:扩员首先应该补齐非洲、拉美等代表性严重不足的地区,而不是把一个常任席位让给已经很富裕的国家,这一点日本说服不了,也绕不过去。 所以综合“五常态度+地区情绪+制度门槛”来看,日本入常面临的阻力远大于它能争取到的支持。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喊了几十年,却一直停在“声音大、进展少”的原因。 最后再回到开头的问题:G20这句“支持改革”,到底改变了什么? 说实话,它更像是一句可以被日本用来提高舆论热度的外交表述,而不是通往常任席位的真正钥匙。 安理会改革需要解决的是权力再分配,而不是单纯表达一个“方向”,五常的态度没改,日本的历史争议没解决,地区信任度没提升,这些关键问题不动,结果就不会变。 说白了,一句宣言带不来一个席位,日本需要补的课比它想象得多得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