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名外国婴儿在天津的一家医院出生,可他的父母因为急着要回国,直接把他

轩叔观察 2025-11-25 17:17:11

1938年,一名外国婴儿在天津的一家医院出生,可他的父母因为急着要回国,直接把他丢在了医院。结果,这个“洋孩”不仅在中国健康长大,还成了知名地质学家,他总说:“我是中国人,我叫李忆祖。”[嘘] 1938年,天津一家医院里,一名刚出生的外籍男婴被遗弃,战乱年代,这样的孩子往往前路艰难,然而,中学教师李端甫和妻子赵秀珍路过时听见哭声,毫不犹豫地将他带回家中。 他们为孩子取名李忆祖,虽生活清贫,却坚持供他读书,这个决定,悄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北京二中读书时,一位从剑桥毕业的地理老师带着学生们去野外考察,李忆祖第一次透过放大镜观察石英晶体,那些晶莹的棱角瞬间抓住了他的心。 1957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在校期间,他三次获得优秀实习生称号,导师们发现,这个学生对岩石纹理有着异乎寻常的敏锐。 毕业分配时,李忆祖的选择让所有同学惊讶他主动申请去新疆,当时北京的工作机会人人向往,领导也劝他再考虑,但他心意已决。 在新疆156煤田地质队,他一干就是几十年,1968年在罗布泊边缘考察时,他凭借专业判断发现了一处钾盐矿床,为国家找到了宝贵资源。 当地的老同事还记得,这个外表斯文的学者比谁都能吃苦,一次突遇沙尘暴,他冒着被掩埋的危险抢救勘探设备,等风沙过去,人都快成了土人。 他的爱情也与岩石结缘,妻子是队里的地质队员,他们的定情信物是一块含有黄铁矿的石英标本,在荒芜的戈壁上,这是最珍贵的浪漫。 如今,他的子女也继承了他的事业,选择了地质相关专业,一个曾经被遗弃的婴儿,在中国找到了家,也用一生回报了这片土地。 读完李忆祖的故事,很有触动,网友在评论区也纷纷发言。 “养父母在战乱中给了一个弃婴完整的家和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大爱,李忆祖一生扎根中国,是对这份恩情最好的回报。” “李忆祖发现钾盐矿为国家节省大量外汇,比某些出国不归的人才强太多!他用行动定义了什么是爱国。” “媒体总强调‘外国弃婴’的标签,是否在刻意制造反差?难道只有‘洋面孔’为中国做贡献才值得宣传?” “在罗布泊啃干馍、追沙暴的地质队员太多了!李忆祖是千千万万无名英雄的缩影,致敬所有奉献青春的建设者!” 如果李忆祖的养父母没有出现,他的人生会怎样?善良的偶然如何改变历史?在今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李忆祖用地质锤“读懂中国”,你认为什么是连接个人与国家最坚实的情感纽带?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0 阅读:0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