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一名15岁的河南初二女生在英语试卷背面写了一首打油诗:“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会ABC,也当接班人。”老师看后当众狠批了她一顿,三天后她竟跳水塘自杀了,那么,此事后来如何了呢? 1973年河南乡间,一张薄薄的英语试卷,藏着一个少女的几句牢骚话。15岁的张玉勤本想发泄对ABC的无奈,谁知这小纸条像扔进池塘的石子,激起层层波澜。老师批评,全校围观,三天后水塘边只剩一双布鞋。这场风波从乡村学校烧到中央,又如何收场? 那时候,七十年代初的中国农村,教育正如火如荼地铺开。国家号召兴学办教,河南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就是一例,新建的土坯校舍里,孩子们从四邻八村赶来,课本里满是革命口号。英语这门课刚进来,书本薄得像小册子,只教字母和简单对话。可对农家孩子来说,外语就是天书,A和B发音磕磕绊绊,语法像绕口令。学校里,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比划,学生们跟着念,教室外是稻田和鸡鸣。 1973年7月,期末考试那天,天气闷热,监考老师栗玉恕来回走动,催促交卷。张玉勤,15岁,初二女生,家在付岗村,平时帮父母干农活,英语考卷上空白一片。她得了6分,在背面写了那几句:“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会ABC,也当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这是她对难学的抱怨,也带着时代口号的影子。卷子交上去,她跟着同学去操场扫地,学校生活照旧。 第二天,杨天成班主任拿到卷子,看了背面字迹,觉得这不光是成绩问题,还牵扯思想。他是语文老师,四十来岁,平时管纪律严。下午自习,他走进教室,当着全班念出那些话,批评张玉勤思想落后,要她站起来认错。张玉勤低头站着,班里安静下来。杨天成强调纪律,讲了二十分钟,铃声响了才停。学生们散去,有人议论,有人避开她。晚饭时,食堂人多,她端碗找位子,平日伙伴让开。 第三天早上,校长罗长奇通过操场喇叭广播,全校通报这事,声音回荡在晨雾中。他点名张玉勤,号召各班讨论,定为思想教育机会。学生们从宿舍出来,围在旗杆下听完。上午,第一班就开会,张玉勤被叫上台,念检讨稿,声音小得勉强听见。台下同学敲桌附和,杨天成坐在前排记笔记。会后,她回座位,课本被挪位。下午,批判会轮到其他班,她又去礼堂,台上长桌后老师坐着,校长递新稿子,她重复念,台下掌声响起。散会时,同学们三五成群走,她收拾书包,肩带滑落,捡起出门。 7月12日清早,雾重,池塘边芦苇低伏,有人发现她的布鞋摆在岸上,水面平静。张玉勤就这样走了,镇上炸了锅。学校停课一天,老师们开会,家长哭成一片。消息传到县教育局,起初以为是小事,可八九月全省会议上,唐河县当典型发言,省里写简报上报中央。高层看到,觉得涉及教育路线。九月,《人民日报》发文批教育问题,风向变了。张玉勤的事从乡村闹到全国,学校改名“马振扶四一中学”那叫声势浩大。 中央没拖,1974年1月31日,下发“5号文件”给河南省委和各地,定这为教育路线偏差典型。文件说,张玉勤是被错误方法逼的,要各地引以为戒,调整教学。调查组来马振扶,查了学校,隔离罗长奇和杨天成。结果,校长和班主任判两年徒刑,当地清出280多名相关人。学校恢复秩序,南阳教育局后来觉得罗杨是工作作风问题,该批评教育,不该刑责。可文件已下,执行从严。张玉勤家得照顾,她追授“革命小将”,墓在镇边,碑上刻“敢把青春献给党”。 这事一出,全国英语课减到每周两节,老师们松口气,也警醒不少。农村教育本是为国家培养接班人,可一门课的牢骚闹成这样,暴露了方法不对头。党看在眼里,文件就是及时纠偏,让教育回归正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