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李立群从台湾回到大陆,找到了同父异母的大哥,见到大哥家一贫如洗,他拿出三笔钱说:“哥,这钱我已经帮你想好花哪儿了,别拒绝”。 尘封四十年的家族秘密,一场跨越海峡的寻亲,能否点亮河南乡间的土坯房?李立群背负父亲遗愿,踏上1990年的故土之旅,面对大哥的清寒家境,他那句“哥,这钱我已经帮你想好花哪儿了,别拒绝”,如一缕暖阳,照破历史的阴霾。这份血脉牵挂,藏着多少时代变迁的酸楚? 1952年,李立群出生在新竹县一个军属家庭,父亲李西毅是河南孟州人,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参加过抗日,1949年随国民党去了台湾。那时候,父亲已经在老家娶妻生子,大哥李建宇就是那时候生的。可一走就是天各一方,母亲带着孩子在村里苦熬,父亲在岛上重新成家,生下李立群和两个姐姐。 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开始挤在新竹的简陋平房,后来挪到台北四四南村。那眷村里南腔北调,李立群从小听母亲说北京话,又听父亲哼京剧,口音练得溜。小学念兴雅国小,课余帮家里干点零活,梦想着以后能让爸妈松口气。父亲很少提老家的事,但李立群隐约知道,那边有个大哥。两岸不通,亲情像断了线的风筝,只能心里念叨。 年轻时候,李立群没走父亲的航海老路,虽然考进中国海事商业专科学校,毕业后还真当了八个月海员,跑船去东南亚。可船上那股咸湿味和单调日子,让他觉得不对劲。1972年,他加入中国青年剧团,第一次登台,灯光一打,就爱上了那股劲儿。1976年退伍后,四处打工,卖过二手车,在高山农场摘果喂猪,手上起泡也不抱怨。1978年,进华视演员训练班,系统学表演,那年参加《综艺100》,小角色逗乐观众,他才觉得,这条路靠谱。 1981年,转机来了。他主演《卿须怜我我怜卿》,演个市井小人物,眼神一转,对白一抖,就拿下金钟奖最佳男演员。那时候29岁,事业刚起步。父亲听了,电话里难得夸一句。接下来几年,他像开了挂,1984年和赖声川、李国修搞表演工作坊,推出《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舞台上说学逗唱,观众笑翻天。1985年,《暗恋桃花源》上演,经典到现在还让人回味。他还单口相声《台湾怪谭》,一人分饰多角,台下掌声不断。电影也没落下,1983年《搭错车》,一人两角,票房大卖。 可就在事业风生水起时,父亲病了。1989年左右,李西毅躺在病床上,拉着小儿子手,声音弱弱地说起老家秘密:河南孟州前姚村,有个大儿子李建宇,这些年音讯全无,得去看看。父亲说完没多久就走了,那话像根刺,扎在李立群心里。1985年,父亲其实已经通过收音机听到大哥寻亲启事,费劲巴拉回过一趟老家,可发妻和母亲都已不在,大哥日子过得艰难,他心疼却帮不上大忙。临终前,他把这担子交给李立群。 1990年夏天,38岁的李立群攒了点积蓄,办好手续,从台北飞广州,转火车北上,又换长途车,颠到孟州前姚村。村里人指路,他找到大哥家。那土坯房低矮,墙缝用泥巴糊,屋里几件旧家具,锅里煮玉米糊。 李建宇中年汉子,皮肤黑,手上老茧厚,常年务农,欠了生产队和亲戚的债,孩子上学都凑不齐钱。两人见面,先比照片确认身份,很快就认下这层关系。大哥讲起这些年,拉扯孩子,母亲早逝,父亲音信全无,李立群听着,眼眶湿了。 没多啰嗦,李立群从包里拿出三叠钞票,搁桌上:“哥,这钱我已经帮你想好花哪儿了,别拒绝。”大哥愣了,想推辞,可李立群态度硬。第一笔,还清欠债,别让利钱压身;第二笔,修房子,换砖瓦,别再漏雨;第三笔,开小作坊,卖日杂农具,稳住生计。大哥叹气,收下了。 这事办完,李立群没急着走,帮着张罗还债,去镇上逐户交钱,生产队盖章销账。修房时,买砖瓦水泥,新墙砌起,不再东倒西歪。小作坊在村口盘下旧棚,进油盐酱醋,雇俩帮手,生意慢慢转起来。村里人看在眼里,说这兄弟俩缘分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