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4日,央视新闻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公开场合强调“中国为二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并明确表示“美方理解台湾问题对中国的重要性”。 这一表态在国际舆论场引发强烈反响,其背后不仅蕴含中美关系的微妙调整,更折射出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深刻重申与战略博弈的新动向。 特朗普的讲话发生在中美釜山会晤后的关键节点,据权威报道,双方在会晤中围绕台海问题达成重要共识,中方重申“台湾回归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美方首次以“理解台湾问题重要性”的表述回应,这标志着美国对台政策从“战略模糊”向“风险管控”的实质性转变。 这一转变包含三层战略意涵: 其一,承认中美曾并肩抗击法西斯的历史事实,为当前合作奠定法理基础,其二,将台湾问题纳入二战战后秩序框架,从法理上否定“台独”主张,其三,通过“理解”二字软化长期模糊立场,避免直接冲突风险,体现现实主义成本收益考量。 此番表态对台湾岛内及日本当局构成直接战略压力,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近期推动“台独”议程,而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多次宣称“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试图将台湾问题与日本安全强行绑定。 然而,特朗普的讲话明确将日本置于二战战败国定位,强调其无权干涉作为战胜国中国的主权事务,搜狐评论指出,若日本武力介入台海,中国将依据《联合国宪章》行使自卫权,而美国作为二战胜利主导者,需避免自否历史裁决。 这一逻辑链条直接击碎“台独”势力的幻想,也让日本右翼的挑衅失去国际法理支撑,形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效果。 特朗普的“务实转向”背后,是中美实力对比的深刻变化,解放军已构建起覆盖第一岛链的区域拒止体系,东风导弹、福建舰航母战斗群及500架歼-20战机形成强大威慑,美国若强行介入台海,将面临军事与经济的双重损失。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政府正聚焦稀土供应链重构与俄乌停战谈判,无暇在台海过度消耗资源,正如央视分析,美国此刻更需通过“创世纪计划”等科技合作维系经济竞争力,而非在亚太引发军事冲突。 从战略层面看,中美在台海问题上的博弈将更多体现在规则制定与话语权争夺,而非直接军事对抗,中国通过强化军事威慑、深化国际法理斗争、扩大与东盟合作,持续巩固台湾问题的主导权,而美国若想维护全球利益,需跳出零和博弈思维,在合作中寻求共赢,这既是对中美关系的考验,也是对全球治理智慧的检验。 个人观点:特朗普的最新表态本质上是美国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一次“再确认”,在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交织的今天,任何试图颠覆战后秩序的行为都将面临巨大阻力,中国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既体现对历史的尊重,也展现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唯有以史为鉴,方能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共创和平发展的未来,这种战略定力与历史智慧,正是中国在台海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