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南非方面突然宣布了峰会正式开幕流程开始,合影与进场节奏同步推进。 据现场画面与多家媒体报道,韩国方面代表在会场频繁穿梭主动打招呼,互动镜头很多,名字被指为李在明,身份说法不一,需以官方口径为准。 场内的热情背后,是韩国军工近年的出海势头。2023年,马来西亚选择韩国KAI的FA-50轻型战机,合同分批执行;2022年,波兰签下FA-50大单并已接收首批;韩国“天弓-II”(M-SAM Block II)在2022年拿下阿联酋的防空系统订单。这些都是能落地的货架与交付节奏,现场握手再多,最后还是看清单。 同一画面里,有社交媒体传出日本代表晚到的消息,具体时长与原因未获权威确认,只见其与印尼副总统短暂致意后快速入座。会场流程的快进,并不改变场外的装备竞争格局,节点还是交付与维护能力。 合影时,网传莫迪与韩国代表站位相近,表情不多,被解读为气氛微妙。把镜头拉远看,过去两年,印度主推“光辉”战机外销,在马来西亚项目上未能拿到优先位置;但印度也并非没有成绩,2022年对菲律宾的“布拉莫斯”岸舰导弹合同在推进,这说明印度在导弹与海岸防护方向有抓手。 韩国这边还在把牌面往上叠。KF-21从2022年首飞后持续试飞,尚处发展阶段,距离大规模出口仍需时间;FA-50的生产链更成熟,训练与轻战斗任务一体化的定位,正好填补多国的机队空档。 印度在补足短板。Tejas Mk1A据印度方面介绍已进入交付进程,国产零部件比例提升,配套电子系统持续更新;AMCA项目处在方案推进期,时间线仍要看试制与资金节奏,外销要以本国部队稳定装备为前提。 再看中东市场的防空与反导需求,韩国的M-SAM通过阿联酋项目验证后,备件与培训体系已经铺开;印度的对外军贸更多集中在单品突破,后续保障与联合训练仍在完善,这直接影响用户长期使用体验。 把镜头拉回会场互动。握手与寒暄是气氛,订单与交付是分数。谁能给到清晰的交付时间、可用的训练方案、靠谱的后勤支持,谁就能在下一轮掰手腕里占先。 这次南非的开幕画面热闹,但真正要看的是各家在亚洲与中东的项目推进速度、维护网络覆盖范围,以及是否能按时把装备和服务送到用户手里。 话说到这就清楚了:场内主动出击是态度,场外稳定交付是底气。把清单做实,把保障做细,才是明年照片里站位之外的硬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