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层认为,俄罗斯这么“大方”的付出,会把中国的实力养得越来越强,等俄罗斯反应过来的时候,他们将无法平衡中国。 俄乌冲突后俄罗斯的欧洲市场丢得干干净净,对欧管道天然气出口跌了一大半,欧盟还琢磨着彻底禁掉俄液化天然气,而能源出口占了俄罗斯外汇收入的近七成,不找下家就得坐吃山空。 全世界能一下子吃下这么大规模能源的买家,除了中国没第二个。所以俄罗斯同意用中国主导的价格公式,还选了中方坚持的蒙古通道修新管道,根本不是单方面让利,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经济命脉——要是没有中国接盘,它的能源卖不出去,GDP增速早就不是现在这点儿了,哪还有底气谈什么“平衡”。 而中国拿到的能源价格确实比欧洲市场实在,毕竟俄罗斯急着找稳定买家,咱们又有足够的谈判底气,最后定的价格比欧洲便宜不少。 但这不是“白给”的好处,是中国市场体量和谈判实力换来的。 更关键的是,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顶多是“锦上添花”,中国的技术研发、制造升级从来不是靠“攒钱”攒出来的。 这些年不管是新能源技术突破,还是高端制造升级,靠的是常年累月的研发投入和产业积累,低价能源只是让咱们的发展更顺一些,少受点外部成本波动的干扰,真要是没这基础,再便宜的能源也变不成芯片、导弹。 这些都离不开我们的努力,结果美国却说成是“俄罗斯大方”,中俄从来不是谁依附谁的关系,联合声明里写得明明白白,是不结盟、不对抗、平等相待的伙伴。 俄罗斯虽然在能源出口上依赖中国市场,但中国也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来撑制造业盘子,双方是互相需要、互相绑定的。 俄罗斯手里也不是没牌,它在军事上的硬实力、在北方对美日的牵制,还有在国际舞台上和中国的战略呼应,都是实实在在的合作筹码。 就像这次新管道协议,不光是卖气,中俄还一起搞储气、开发清洁能源,是全链条的深度合作,根本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 美国故意把这种平等协作说成“失衡”,无非是想挑拨离间,怕中俄走得近了,动摇它的霸权地位。 说到底,美国高层的焦虑,本质是怕自己的能源霸权和地缘影响力被稀释。之前欧洲的能源市场基本被美国和俄罗斯分,现在俄罗斯转投中国,美国虽然趁机抢占了欧洲六成的液化天然气市场,但眼睁睁看着中俄用自己的节奏搞合作,还绕开美元结算、深化产业链绑定,这才是让他们坐不住的真正原因。 他们嘴里的“俄罗斯养强中国”,不过是给自家搞霸权打压找的借口,既低估了俄罗斯的战略考量,也太小看中国发展的内生动力——中俄的合作是基于现实需求的互利共赢,不是谁“养”谁,更轮不到美国来指手画脚说什么“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