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首相和内阁换来换去,可国家却一直很稳定?原因其实很简单,首相不过是个摆

墨忆 2025-11-24 19:18:14

日本为什么首相和内阁换来换去,可国家却一直很稳定?原因其实很简单,首相不过是个摆在台面上的摆设,真正掌控权力的是那些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和稳固的官僚体系。   日本的公务员跟咱们这儿不一样,基本是终身制,只要不犯贪腐、泄密这种塌天大事,从东京大学这种顶尖名校毕业进了政府部门(日本叫“省”,比如财务省、外务省,就相当于咱们的部委),就能安安稳稳干到退休。   这群人刚入职就扎进财政、外交这些核心活儿里,一干就是十几年、几十年,政策里的门道、各方的利益牵扯、执行时的坑在哪儿,门儿清得很,早成了各自领域的“活字典”。   反观那些首相和内阁大臣,大多是靠选举上来的政客,任期短的一两年,长的也就四五年,刚摸明白部门里的规矩就可能下台了,跟老官僚比专业度,差着十万八千里。   每年的预算、产业规划、跟外国打交道的细节,都是老官僚们先攒出详细方案,再给内阁送过去“走流程”。   碰到想搞点新花样的首相,老官僚有的是办法怼回去:要么搬一堆数据说“这么改要出乱子”,要么说“政策得连贯,瞎改要出事”,到最后首相只能乖乖签字。   当年小泉纯一郎算够能折腾的了,喊着要把日本邮政民营化——要知道日本邮政不光送信,还管着巨量的储蓄和保险,是老官僚们的核心地盘。小泉为了这事甚至解散议会重选,闹得惊天动地,可最后改出来的方案还是打了折,拆分后的邮政公司,核心岗位还是老官僚们坐着,压根没真民营化。   光靠这群老官僚还撑不起整个局,日本政坛还有帮“后台老板”——就是那些传了好几代的世家大族。   日本的政客想往上爬,要么自己就是门阀子弟,要么就得抱上门阀的大腿。你看那些当过首相的,安倍晋三的外公是前首相岸信介,父亲也是内阁大官;福田康夫的爹是前首相福田赳夫;麻生太郎的外祖父是前首相吉田茂。   这些家族在议会、政党里经营了几十年,人脉、钱、选民基础全攥在手里,跟老官僚们早就是“利益共同体”:门阀帮老官僚的政策在议会通关,老官僚帮门阀维护选民的实际利益。哪怕首相换了,只要这伙人没闹掰,国家就乱不了。   今年上台的高市早苗就是个最鲜活的例子。她本来不是门阀出身,早年在政坛里混得平平无奇,后来抱上了安倍家和麻生家的大腿,才算熬出了头。   安倍家不光给她凑竞选钱,安倍的妈还亲自教她怎么演讲,帮她塑造“强硬右翼”的形象;麻生家更直接,在自民党总裁选举时,把自己派系的票全堆给了她,硬是让她以微弱优势赢了。   高市早苗刚上台就懂规矩,组阁时把干事长、政调会长这些核心位置全留给麻生派的人,防卫省、外务省这些关键部门也让门阀信得过的人来管——说白了,她就是个坐在首相位置上的“代言人”,真正说了算的还是背后的安倍家和麻生家。   高市早苗也想过争点实权,上台后要搞“国家情报局”改革,想把各个部门的情报权都收归首相管,说白了就是想绕开老官僚。   可这主意刚抛出来,就被老官僚们联手摁死了:外务省说“外交情报不能乱交”,警察厅喊“这会打乱治安防控”,财务省更直接,说“没钱,搞不了”。   最后高市早苗只能认怂,所谓的“情报局”缩水成了个“情报协调办公室”,连指挥权都没有,只能干些传消息的活儿——老官僚们的权力压根没动着。   既然首相说了不算,那日本还选来选去干嘛?其实选举就是个“表面功夫”:一来给老百姓个念想,觉得“我投的票有用”;   二来是门阀和老官僚们的“内部调节阀”——要是某个政策闹得民怨大了,或者门阀之间分赃不均了,换个首相就能把矛盾压下去,让不同门阀的人轮流上台,免得真闹僵。   可不管谁上台,都绕不开老官僚和门阀这两伙人,想真刀真枪改点东西,门儿都没有。   所以说,日本首相换得再勤,也不过是台面上换演员,幕后导演始终是老官僚和世家大族。高市早苗的经历就说明,哪怕是看似“强势”的新首相,最后也得乖乖听后台的话。   这种稳定说白了是“不敢变的稳定”,虽然没乱子,可也把“不敢改革”的毛病刻进了骨子里——经济停滞、年轻人不愿生孩子这些破事,就这么拖着,谁也没法真解决。

0 阅读:37
墨忆

墨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