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美国竟成了印度的头号仇敌!就在“光辉”战机坠毁的巨大火光还未熄灭时,印度媒体发动了一场针对美国的舆论围剿。从今日印度到经济时报,借口出奇一致:都怪美国引擎给慢了、给坏了。这种把技术无能转化为外交勒索的操作,让全世界都看清了印度工业的流氓底色! 11月21日的迪拜航展,本该是印度航空工业向世界展示肌肉的舞台。 然而,在一片惊呼声中,那架编号为LA-5026的“光辉”MK1A战机,如同一只折翼的铁鸟,一头扎向地面,瞬间化为一团烈火。 飞行员纳曼什·西亚尔中校,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王牌,甚至没来得及弹射。 他的牺牲,让这场本就难堪的事故,更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 当这位飞行员的生命定格在37岁时,印度航空工业长达数十年的梦想,也随之遭遇了沉重打击。 然而,就在外界还在为这场悲剧扼腕叹息时,印度舆论场的风向却发生了诡异的偏转。 《今日印度》和《经济时报》等主流媒体,几乎在同一时间,将矛头整齐划一地指向了美国。 他们的借口出奇地一致:都怪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供的F404发动机,在关键时刻“给慢了、给坏了”。 这种论调迅速发酵,仿佛坠机的所有责任,都应由大洋彼岸的美国承担。 当一场本应聚焦于技术故障与飞行安全的调查,被强行扭转为对美国的政治指控时,全世界才真正看清了印度工业那深藏不露的流氓底色。 这是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操作:将自身的技术无能,巧妙地转化为对外的外交勒索。 若把时间线拉长,就能清晰地看到这出“甩锅”大戏背后的真正根源。 印度对拥有一款“国产”先进战机的执念,几乎贯穿了其建国以来的历史。 “光辉”战机项目自1983年立项,到2016年勉强服役,耗时整整33年。 这漫长的研发周期,本身就是印度航空工业体系性困境的缩影。 更致命的是,作为战斗机“心脏”的发动机,始终是印度无法逾越的天堑。 与之配套的国产“卡弗里”发动机项目,自1986年启动以来,便陷入了无尽的研发泥潭。 推力不足、可靠性差、故障频发,这些问题如同跗骨之蛆,纠缠了印度科研人员近四十年。 直到2025年7月1日,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主席终于公开承认,“卡弗里”发动机项目已经彻底失败。 这个宣告,无异于一纸官方的“投降书”,正式承认了印度在航空发动机这一核心领域,尚不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 正因如此,印度才不得不捏着鼻子,为其最先进的“光辉”MK1A战机,采购美国通用电气的发动机。 这本是技术落后之下的无奈之举,是印度工业现实的一面镜子。 可如今,在迪拜的坠机现场,这面镜子却被他们亲手打碎,并试图将碎片甩向美国。 其逻辑很简单:既然承认自身技术缺陷太过难堪,那么通过嫁祸于供应商,尤其是一个无法轻易反驳的外国巨头,就能在国际舆论中挽回颜面。 问题是,这一行动触碰了国际军工合作的底线。任何一个国家在采购武器装备时,都明白核心部件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但同样重要的是,当事故发生后,敢于承担责任、深入调查,才是赢得尊重的唯一途径。 印度的做法,无疑是在向所有潜在的合作伙伴传递一个危险的信号: 与印度合作,你不仅要提供产品,还可能要在未来某个时刻,为其自身的问题背上黑锅。 迪拜航展,是全球军火商的竞技场。印度此次高调参展,本意是向马来西亚、阿根廷等潜在买家兜售其“光辉”战机,为“印度制造”的宏大叙事增添一笔亮色。 这场突如其来的坠机,尤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机毁人亡,已经让“光辉”战机的出口前景蒙上了厚厚的阴影。 而印度媒体随后的“甩锅”行为,更是对这份前景的二次打击。 这让国际买家意识到,购买“光辉”战机不仅要承担技术上不成熟的风险,更要承担政治上被“碰瓷”的风险。 这种双重风险,足以让任何理性的决策者望而却步。 印度之所以能“嚣张”多年,在于他们有一股“敢吹”的勇气。 与许多国家在工业发展上保持低调和务实不同,印度敢于将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工业体系,包装成足以与世界顶尖水平分庭抗礼的强大力量。 “印度制造”的口号响彻云霄,仿佛仅凭口号就能堆砌起一个工业强国。 这种举动,在过去几十年里,曾为印度赢得了不少国际社会的期待,也让部分国民沉浸在“大国崛起”的幻梦之中。 可惜的是,这股“敢吹”的劲头,如今正被迪拜上空的黑烟逐步磨灭。 当勇气不再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它就变成了鲁莽和自负。 这场坠机悲剧,最终暴露的并非是某一架飞机的技术缺陷,而是印度整个国家在迈向工业化进程中的深层焦虑。 当一个国家习惯于用政治口号来掩盖技术短板,用民族情绪来替代科学精神时,任何一场意外都可能成为压垮其虚假繁荣的最后一根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