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突然掐断对台稀土供应,台当局慌了,连台湾学者都忍不住喊,与其断供,不如直接统一大陆正式将台湾8家军工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稀土材料全面禁供,限令即刻生效。 管制名单并不长,却精准命中台湾军工的骨架。不到两个小时,台北的经济部门连夜开会,岛内股市开盘跳水,军方项目紧急叫停,一场围绕“资源”的地缘博弈,迅速升温。 这不是第一次大陆动用出口管制工具,大陆曾对日本实施稀土出口控制,导致全球稀土市场价格一夜翻倍。而这一次,新华社的措辞十分明确,“精准反制‘以武谋独’”,这并不是经济制裁,而是一次针对性极强的地缘手术刀,专挑“台独军工”的神经中枢下手。 台湾的军工体系其实早就被稀土锁死,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台湾进口的稀土材料中超过96%来自大陆,部分关键元素例如镝、铽的依赖度甚至超过九成。 这些材料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导弹隔热层、芯片稳定剂、战机推进系统的命门。表面看起来只是几种金属,实质上却是撑起台湾“防务自主”牌坊的钢筋。 台当局当然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商务部公告发布当天,经济部门紧急召开闭门会议,讨论替代方案,但现实比文件更残酷。澳大利亚、越南的稀土产能远远赶不上大陆的分离效率,更别提价格翻倍、运输周期拉长。 日本资源公司被绕了几圈后也明确表示,短期内无法调货。汉翔航空试图临时追加订单,被澳洲供应商直接报价翻了三倍,依然排不上号。 中山研究院的导弹测试项目进入延期状态,潜艇自造计划也被迫暂停检验程序。军费预算本就吃紧,再加上近期美方持续涨价的军售订单,财政几乎喘不过气。 贝森特上任后,美方对外军售政策更趋向成本转嫁。台湾不得不为每一项军购支付更高溢价,而这些武器系统最终还得靠大陆原料维持运转。这种“吃大陆饭、喊独立口号”的局面,显然已经走到瓶颈。 不少台湾网友直言:“美国卖我们武器要加价,大陆断我们原料不收钱。”这一对比,直接把岛内舆论引向一个刺眼的方向。 台湾学者雁默发文指出,与其被卡脖子,不如顺势推进统一,让产业整合回归正常流通。这番话在台湾网络引起不小震动,尤其在年轻人中间,一部分人开始重新思考两岸关系的现实基础。 这场稀土风波也让不少西方企业紧张。虽然美国在努力重启本土稀土开采,但在分离技术和供应链成熟度上仍远落后于中方。欧盟方面此前虽然计划推动“去中化”的关键材料战略,但落地速度不如预期。 台当局试图推动“去红供应链”,但现实给了他们一记闷棍。无人机企业的高管透露,过去两年一直尝试从印度和非洲寻找替代渠道,但质量和稳定性远不如大陆。尤其是高纯度的氧化铕、氧化钕等材料,根本找不到合格替代。 有企业尝试从美国采购,没想到成本暴涨三倍,交期却从30天延长到90天。眼下,岛内各军工项目负责人只能轮流向预算部门开口要钱,但财政部的回应是:没钱。 台湾社会的反应也不再一边倒。与过去动辄高喊“自立自强”不同,这次更多人开始质问:既然资源命根子都在对岸,所谓防务自主是不是压根就是个假命题? 这场稀土断供风波,不只是一次资源管控,也是一记地缘博弈的响指。从原材料到舆论场,从企业反应到民意走向,台湾被迫直面一个老问题的新答案。当资源成为杠杆,统一不再只是政治议题,更是一道生存选择题。 参考资料: 环球网:大陆斩断8家涉“独”台企供应链 台舆论:打在“七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