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方纷纷拆掉高炉,中国钢铁为何选择“逆流而上”?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11-19 16:45:09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后,都会慢慢去工业化,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业又苦,赚钱又少。特别是钢铁行业发展工业很难,那么究竟有多难呢? 在这些国家眼里,钢铁不再是力量的象征,而是沉重的包袱。但中国却走上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在别人关炉退场的当口,我们还在升级换代。钢铁真的过时了吗?还是说,有些国家只是走得太快,把根丢了? 钢铁是工业的基础,没有它,别说高铁、桥梁、航母,连一辆电动车都造不出来。别看现在大家都在谈AI、谈芯片,背后真正把这些“轻资产梦想”托起来的,还是一个个沉甸甸的钢梁。 钢铁行业的窘境不只在账面上,更在招工上。现在的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钢厂。理由很简单,钢厂又脏、又热、还危险。 更别说现在的就业观念早就变了,谁还愿意天天对着炉火冒汗?结果就是,钢厂越来越缺人,技术工人越来越少。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一线班组平均年龄超过45岁的情况。 环保压力,更是压在钢铁行业脖子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国钢铁行业的碳排放占全国的15%左右,成了各类“减排榜单”上的常客。 国际上也盯得紧,不少西方媒体时不时就把中国钢铁拎出来说事,说我们不环保,说我们“碳密集”。可问题是,他们早把自己的脏活儿甩出去了,靠买别人的钢继续过着低碳的生活。 看看发达国家怎么做的,基本都是一个套路:先是高成本压得喘不过气,再来环保标准步步加码,然后“顺理成章”地关厂、裁员、转型。 英国关闭了塔尔伯特港的最后一座高炉,标志着本土钢铁工业的终结。政府虽然嘴上说会补贴,但真到企业账上,远水救不了近火。 日本的路子稍微温和些。自上世纪70年代产量达到顶峰后,它就开始“精简瘦身”,把重心放在特种钢、高附加值产品和海外投资上,尽量留下一点产业火种。但从数据看,这种收缩已经成了常态。 德国鲁尔区的钢铁产量缩水了大半,老牌企业像蒂森克虏伯也不得不转型搞环保、高端制造。表面上是转型升级,实际上是经历了几十年的人才流失、失业高企和区域萧条,才勉强把“工业锈带”变成“文化创意区”。 但这些转型路径放在中国身上,根本行不通。中国不是岛国,也不是发达国家里那种“后工业社会”。我们的钢铁,不仅是用来挣钱的,更是战略所需。从基建到高铁,从军工到新能源,哪一样离得开钢铁?全国每年10亿吨的钢产量,不是“过剩”,而是“刚需”。 所以中国没得选,只能突围,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搞氢冶金试点、碳捕获技术,力争把排放降下来。国内部分氢基竖炉已经进入试生产,初步数据看,碳排放比传统高炉低了七八成。这不是小改小修,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革命。 除了减排,中国钢铁也在向高端走。新能源行业、风电、光伏、造船、汽车,这些新兴领域对高性能钢材的需求暴涨,成了钢铁行业的新增长点。 政策层面,也在往这个方向引导。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鼓励技术攻关,这些手段看似老套,但对钢铁这种传统产业来说,恰恰是最管用的办法。量不是问题,质才是出路。 想靠金融和科技撑起整个国家,听起来光鲜,做起来却很吃力。尤其是当供应链变成地缘政治的前沿阵地,谁掌握原材料、谁掌握钢铁,谁就有话语权。 钢铁行业的困境,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面镜子。放弃容易,坚守才难。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旦产能流失,想要“回炉再造”就难如登天。钢铁一旦沉默,整个制造业都会跟着哑火。 中国的钢铁之路,不能照搬别人,也不能原地踏步。更不能幻想“轻资产新时代”能解决一切问题。当别人选择退出的时候,我们选择升级;当别人寄望于虚拟经济的时候,我们还在夯实工业地基。  参考资料: 光明网:前三季度粗钢产量稳中有降 钢铁行业经济效益改善。

0 阅读:39
源源谈国际趣事

源源谈国际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