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以前打仗讲究“发现即摧毁”,现在中国空军直接升级成“锁

凌寒执卷 2025-11-24 16:35:49

美国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以前打仗讲究“发现即摧毁”,现在中国空军直接升级成“锁定即绝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过去几十年,空战的基本逻辑其实一直没变——谁先看到对方,谁就有更大的胜算。所以无论是雷达性能、隐身能力,还是导弹的射程,各国都在围绕“尽早发现、尽快摧毁”下功夫。   美国这些年之所以能在空战领域保持优势,说白了也是靠“先发现、先发射”这一套。然而到了 2025 年前后,整个局面突然发生了明显的倾斜,中国空军凭借一项关键装备,把传统的空战模式直接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件事的转折点,就是霹雳-17 的正式列装。   不少军事分析说,霹雳-17 的意义甚至不亚于某些国家几十年前推出隐身战机的震撼,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射程更远一点”或“杀伤力大一点”,而是把空空导弹的使用方式从“你看见我,我看见你,谁快谁赢”,变成了“我锁定你,你还没看到我,战斗已经结束”。   以前叫“发现即摧毁”,现在是“锁定即绝杀”,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战略层面的。   霹雳-17 之所以在国际上引起担忧,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它超出常规的最大射程。外界普遍认为它的攻击距离超过 400 公里,这个数字看上去只是几个零的差距,但在空战里,完全是两个时代的东西。   过去的中远程空空导弹大多在 150 公里到 200 公里之间,少数国家能做到 300 公里已经是压箱底的秘密武器,而射程突破 400 公里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方战机还没进入自己的火控范围,甚至雷达还没捕捉到你,中国战机就可以先一步把导弹送出去了。   更重要的是射程越远不等于越能打中,导弹的制导方式、抗干扰能力、末段机动性这些因素才是决定命中率的关键。霹雳-17 之所以被称为“规则改变者”,就是因为它不是单纯依靠一种制导方式,而是多源融合。   简单说,不靠一副眼睛,而是靠一整套感知系统来找目标。有人形容它像“导弹界的多模态 AI”,有点夸张,但原理类似:雷达、红外、数据链、卫星协同,全都能给它提供信息,让它在强干扰环境下依然能咬住目标。   这背后体现的不是单项技术的突破,而是航天体系、雷达体系、制导体系一起跨台阶,堆出来的真实实力。   这也是为什么外界评估霹雳-17 的命中率和抗干扰能力,都比传统空空导弹高出不止一档。   以前导弹飞到一半,对方干扰一下、甩个诱饵、做个机动,就算你没被完全骗走,也会损失最佳攻击条件。   现在的问题变成:你即便察觉到导弹来了,也已经来不及做任何有效规避。等你开始反应,导弹早就在终端追踪了。   所谓“锁定即绝杀”,其实就是这个意思:一旦被它盯上,基本就没悬念了。   这种武器投入使用后,对空战节奏的影响是巨大的。过去双方战斗机之间的交战,是一个在空中不断搜索、靠机动抢位置的过程,谁更快、谁更灵活、谁的雷达更强都有用武之地。   但当射程拉长到 400 公里,很多传统战术突然就变得不太重要了。对方是否隐身、飞得快不快、有多高的机动性能,都不再是决定因素,因为你根本来不及发挥这些优势。   空战变成了“谁掌握更大的信息优势,谁就能在对方毫无反应之前结束战斗”。   而中国在这方面恰好有自己的优势。依托北斗体系、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大功率数据链,还有更成熟的导弹制导算法,中国空军构建的不是单纯的“远射程打击能力”,而是一套完整的“提前发现、提前决策、提前打击”的体系。   说白了,就是比你更早知道战场情况,比你先做出决策,然后在你意识到风险之前就把导弹发出去。   当这种体系和霹雳-17 结合在一起后,空战变成了“先动手的人赢”,而中国空军恰好能做到“最先动手”。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最近几年在各种军事报告里提到霹雳-17 时,语气基本都是严肃甚至带点焦虑的。   不是说美国没有大射程导弹,而是他们意识到中国并不是“突然做出一个长射程导弹”,而是“把整个空战生态往前推了一代”。美国空军过去多次强调“射程优势”,结果这次被中国反超,而且反超得非常明显。   更麻烦的是,霹雳-17 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和中国空军现役主力战机形成的组合性威胁比单独一枚导弹更大。   比如歼-20 的隐身性、远距离探测能力,加上霹雳-17 的超远程打击能力,意味着“你可能看不到歼-20,但霹雳-17 已经向你飞来了”。   美国军方在近年的讨论中已经承认,未来可能出现一种极其危险的场景:美国战机甚至不知道攻击来自哪里。   这不是夸张,而是“攻击距离”和“信息优势”叠加后的真实结果。

0 阅读:0
凌寒执卷

凌寒执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