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 但在国内,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前景暗淡的绝望感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自己成了一个痴迷于世界大国地位和击败美国的国家牺牲品,无从发声。” 老实说,这一段话表面上看似乎还挺有道理,但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完全是舆论战的拙劣手段,甚至可以说非常可笑。 先不说别的,单说 “经济暗淡” 这四个字就站不住脚,简直是闭着眼睛说瞎话。 2024 年中国 GDP 同比增长 5.2%,这个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排第一,比美国的 2.3% 高出一倍还多,要是这算暗淡,那其他国家的经济岂不是得算 “熄火”? 更实在的是就业,去年城镇新增就业 1330 万人,比 2023 年还多了 20 万,光是外卖骑手、直播带货主播这些新兴职业就吸纳了近 1500 万人就业。 街边新开的小吃店、社区里的生鲜超市天天在招人,这要是 “绝望感无处不在”,那估计绝望得都没空找工作了。 至于 “个人前景暗淡”,更是没摸准中国的脉搏。 就说脱贫这事儿,中国早就解决了绝对贫困,2024 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在涨,增速达到 8.5%,比全国平均水平还高 2 个百分点。 河南有个小伙子,之前在外地打工,去年回村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电商培训,现在靠直播卖家乡的山药,一个月能赚两三万,还带动了十几个村民一起干。 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去年全国有 3000 多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从电工、焊工到人工智能训练师,政府给补贴、企业给岗位,只要愿意干,就有出路,这哪是 “绝望”,分明是遍地是机会。 更别说高等教育入学率都快到 60% 了,普通家庭的孩子靠读书就能改变命运,这要是放在某些西方国家,怕是想都不敢想。 纽约时报故意把 “国际强大” 和 “国内民生” 对立起来,说什么 “国家牺牲品”,这套路也太老套了。 中国搞高铁、建 5G,不是为了跟美国比阔气,而是为了让老百姓出门更方便,让偏远地区的农产品能卖出去;中国发展新能源,不是为了 “击败美国”,而是为了让冬天少点雾霾,让油价不再那么揪心。 就说新能源汽车,现在中国的新能源车保有量突破 4000 万辆,充电比加油还便宜,老百姓开车成本降了一半,同时还带动了电池、电机等产业链,创造了上百万个岗位,这分明是国家发展和个人实惠绑在一起,哪来的 “牺牲”? 反观美国,自己通胀高企,汽油价格涨得离谱,老百姓连房贷都快还不上了,还有脸来操心中国的 “个人前景”,这双重标准玩得也太溜了。 他们还选择性无视中国的发展阶段,只盯着个别行业的暂时困难放大。 比如前两年教培行业转型,确实有不少人面临失业,但政府很快出台了扶持政策,有 200 多万教培从业者通过转岗培训进入了职业教育、素质教育领域,还有人转型做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反而开辟了新赛道。 这就像一个人换工作,暂时没找到合适的,不代表这辈子就没出路了,可到了纽约时报嘴里,就成了 “绝望感无处不在”,这观察角度比显微镜还刁钻,就是专挑瑕疵看。 说到底,纽约时报这波操作就是典型的舆论战套路:先捏造一个 “悖论”,再用片面的想象代替事实,最后把中国的发展歪曲成 “为了大国地位牺牲民众”。 可他们忘了,中国老百姓最实在,日子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奔头,自己心里最清楚。 医保覆盖率超过 95%,养老金连续 19 年上调,出门坐高铁、在家点外卖,有意见能提、有困难能解决,这样的生活要是算 “绝望”,那恐怕全世界没几个国家的人能算 “有希望” 了。 这种连街头早餐摊都没逛过、连基层立法联系点都不知道的报道,也就只能骗骗那些没见过中国真实样子的人,稍微懂点事的都知道,这不过是纸糊的抹黑,一戳就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