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一座中国城,1788年,福建一名叫做杨太钊的中国人,来到印度经商。随着繁衍生息,由当初的100多人,后来逐渐发展到五万人的规模。 说起印度加尔各答的华人社区,好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唐格拉那片中餐馆林立的地方,其实真正的源头得追溯到18世纪末。历史记录里,最早有明确记载的中国人在加尔各答落脚的是一个叫Tong Achew的人,中文名字叫杨大钊或者杨太钊,广东人,1778年左右带着茶叶贸易来到孟加拉湾这边。那时候英国东印度公司正管着加尔各答,总督沃伦·黑斯廷斯对跟中国做生意挺感兴趣,就批给他一大片地,大概650比加,在胡格利河下游的Achipur那边,年租才45卢比。杨太钊在那儿开了个糖厂,还从中国带了上百个工人过去种甘蔗、榨糖。糖厂没开几年,杨太钊1783年就去世了,厂子后来拍卖,工人们大多搬到加尔各答市区谋生,那块地也就叫Achipur,意思就是Achi的村子,当地人管他叫Achi。他的马蹄形坟墓到现在还在河边,旁边有个小庙,每年春节很多加尔各答华人还会开车过去上香。这算是印度最早的有组织的中国人定居点,虽然规模小,但开了头。 后来华人真正多起来,是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那时候英国人在印度到处招技工,广东、福建那边很多人坐船过来,先在加尔各答港口干活。最早他们在Tiretta Bazaar一带落脚,那叫老唐人街,中央大道附近,木匠、修鞋、开小作坊的不少。到了20世纪初,客家人越来越多,他们会鞣革的手艺特别好,就在市区开皮革厂。气味大,本地人投诉,1910年前后政府让这些厂搬到城东的沼泽地,就是现在的唐格拉。那里原来是排水沟多、野草丛生的地方,华人去了一挖坑、二搭屋、三建烟囱,很快就成片了。工厂一家接一家,街道上堆满牛皮羊皮,空气里全是鞣酸味,但活儿稳,钱也赚得多。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军靴订单多得做不完,唐格拉的皮革厂供货到欧洲,华人老板一下子成了加尔各答的有钱人。社区自己建庙、办学校、开茶馆,讲广东话、客家话,春节舞狮、端午包粽子,热闹得很。到1950年代,加尔各答华人巅峰时有两三万人,唐格拉加上Tiretta Bazaar,妥妥的印度最大华人聚居区,当地孟加拉人直接叫“Cheena Palli”或者塔坝华人城。 这社区发展到五万人规模的说法,其实是把最兴旺那段算宽了,包括周边干皮革相关的。华人特别抱团,吃住都在一起,街上早市卖粥油条,晚上红灯笼一挂,锣鼓一敲,跟国内小镇差不多。很多人从做工仔干起,攒钱开厂,孩子上华人学校,后来还发明了加尔各答式印度中餐,辣酱油炒饭、椒盐虾啥的,现在全印度都吃这个味儿。皮革业是支柱,制鞋、做箱包、供军需,钱来得快。社区内部有同乡会、教会,互相帮衬,外人想欺负也难。鼎盛期唐格拉上百家皮革厂,烟囱一天到晚冒烟,工人轮班干活,街上独轮车推皮子推到半夜。华人妇女在家做酱料卖,老人守庙烧香,小孩满街跑。那时候加尔各答华人真算印度最成功的移民群体之一,比很多本地行业都强。 可好景不长,印度1947年独立后,情况慢慢变了。开始还行,华人厂子照样开。但1962年中印边境那场冲突打完,印度政府直接出台《国防法》,授权警察不用审判就能抓“敌对出身”的人。加尔各答华人好几千人被连夜带走,男人女人小孩全送去拉贾斯坦邦的德奥利营地,铁丝网围着,沙漠里热得要命,吃土豆糊糊,关了好几年。很多人出来后财产被没收,生意没了,护照也被当成外国人限制。不少人干脆拿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移民机会走了,有的回了中国南方华侨农场。从那以后,加尔各答华人数量直线掉,从两三万跌到几千。唐格拉皮革厂还被环保问题卡脖子,最高法院判污染严重,得搬去班塔拉新皮革园区,老厂房全拆了,盖起公寓大楼。现在唐格拉走一圈,中餐馆还有几家,老招牌挂着,但烟囱没了,皮堆没了,街上说广东话的老人越来越少。全市华人估计就两三千,年轻人更愿意去国外或者印度其他城市干IT、开公司。 Achipur那边,杨太钊的坟和庙还在,河边红砖风化了,但春节还是有人去祭拜。整个社区虽然小了,但华人开的牙医诊所、美容院、中餐外卖还在,印度中餐的根就在这儿。加尔各答现在大都会区一千多万人口,华人只是很小一撮,可他们两百多年扎根下来,留下的印记挺深。很多人说,唐格拉虽然不像以前那么中国味儿浓了,但吃一口正宗的加尔各答炒面,你就知道这帮人当年多会折腾。现在年轻人结婚都中西合璧,孩子讲英语孟加拉语多过中文,但过年还是会舞狮、包饺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