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他瞒着妻子,偷偷把一管不明液体,灌进不满周岁的儿子嘴里,看着儿子对他

趣史小研究 2025-11-24 14:13:55

1959年,他瞒着妻子,偷偷把一管不明液体,灌进不满周岁的儿子嘴里,看着儿子对他笑。他却流着泪对儿子说:“儿啊,为了亿万婴儿的生命,爸爸只能对不起你了!” 上世纪50年代。那时候的新中国,除了穷,还面临着一种让所有父母闻风丧胆的瘟疫——脊髓灰质炎,老百姓叫它“小儿麻痹症”。 1955年,江苏南通最先炸了锅,全市1680人突然瘫痪,大多是儿童,死亡率极高。紧接着,这股邪风刮向了南宁、青岛,最后席卷全国。 顾方舟当时刚从苏联留学回来,满腔热血想报国。有一天,一位大嫂拉着他的白大褂,就在走廊里给他跪下了。大嫂指着背上那张此时已经没有知觉的孩子的腿,哭得撕心裂肺:“大夫,您是留洋回来的博士,您救救俺孩子,他才三岁啊!” 顾方舟看着那双渴望的眼睛,喉咙像是被堵住了。他知道,病毒已经侵蚀了神经,这腿,神仙也治不好。 他只能红着眼把大嫂扶起来,也就是那一刻,顾方舟听到了自己心碎的声音。也就是从那天起,顾方舟发了毒誓:治不好,我们就防!哪怕豁出这条命,我也要让中国的孩子站直了! 做疫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那是掉脑袋的事。 当时国际上就两条路:一条是美国的“死疫苗”,安全,但是贵,而且打了还要补针,效果慢,咱们那个家底根本用不起;另一条是苏联的“活疫苗”,便宜,口服就行,但它是减毒的活病毒,一旦控制不好,疫苗就变毒药,吃了直接瘫痪。 顾方舟是个务实派,他甚至没怎么犹豫,直接拍板:搞活疫苗! 顾方舟带着全家搬到了昆明,那是大山沟,有猴子。做疫苗实验,离不开猴子。 那两年的日子,真不是人过的。没有实验室,他们就自己在山上挖洞;没有恒温箱,就用这肉身背着冰块跑。 就在这种要把人逼疯的环境里,第一批液体疫苗搞出来了。 但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用?猴子用了没事,人呢? 顾方舟二话没说,拿起试管,仰头就喝了一瓶。实验室的同事们一看,一个个红着眼,也都跟着喝了。大家伙儿当时的想法特简单:要瘫先瘫我们,别霍霍老百姓。 但真正的鬼门关才刚开始。脊灰病毒主要攻击的是7岁以下的孩子,大人有免疫力没事,不代表孩子没事。必须要找适龄的婴幼儿做临床试验。 顾方舟看着大伙儿,心里那是翻江倒海。他知道,这口子必须他来开。他想了整整一夜,看着熟睡的儿子顾烈,心横得像铁块,又软得像棉花。 1959年的那个特殊的日子,顾方舟趁着妻子出差未归,从实验室带回了一小管疫苗。 顾方舟的手在抖。他是科学家,他比谁都清楚“活疫苗”三个字背后的风险概率。哪怕是万分之一的概率,落在自己儿子头上,那就是百分之百的毁灭。 但他更清楚,如果没人迈出这一步,那千千万万个中国孩子,就得在那张瘫痪的轮椅上坐一辈子。 “儿子,别怪爸爸。” 接下来的十天,是顾方舟这辈子最漫长的十天。他每天盯着儿子的腿,儿子稍微少动一下,他心脏就骤停一秒。半夜起来好几次,摸摸孩子的额头,捏捏孩子的脚丫。 万幸,赌赢了。 顾烈没事,活蹦乱跳。 有了顾方舟带头,实验室里的同事们纷纷把自家孩子抱来了。“老顾敢喂,我们也敢!” 那一排排还没桌子高的小娃娃,成了新中国疫苗史上最小、最特殊的“志愿者”。这哪是试药啊,这分明是一群爹妈在拿心头肉铸长城。 疫苗有效了,但顾方舟没停下。 液体的疫苗不好保存,而且那味道又苦又涩,让小孩喝药跟杀猪似的。再加上当时中国没有冷链运输,液体疫苗还没送到农村就失效了。 顾方舟一拍大腿:做成糖! 他小时候吃过糖球,那味道记了一辈子。要是把疫苗包在糖里,孩子爱吃,还不怕坏。 为了这颗糖,他又把自己关进实验室,反复琢磨配方。怎么保证糖衣不化?怎么保证病毒在糖里活着? 终于,那种也就是咱们记忆里那种白色的、像是圆锥体、吃起来奶香奶香的“糖丸”诞生了。 为了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吃上,顾方舟还发明了用保温瓶带冰块运输的土办法。 就这样,这颗小小的糖丸,坐着驴车、坐着竹筏,走进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 从1960年开始,中国的小儿麻痹症发病率那是断崖式下跌。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京都宣布:中国彻底消灭了脊髓灰质炎。 那一年,顾方舟74岁。他在确认书上签下自己名字的时候,手抖得厉害。这一笔下去,背后是几十年的风霜,是当年那个差点被喂了“毒药”的儿子的笑脸,是无数个家庭免于破碎的安宁。 2019年1月2日,顾方舟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临走前,老人家已经神志不清了,但嘴里念叨的还是疫苗的事。他这一辈子,其实就干了这一件事。 有人问他:“顾老,您当年拿儿子试药,真的一点都不怕吗?” 顾老笑了,那笑容里带着一股子看透世事的慈悲:“怕啊,怎么不怕。但我是做这个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他走的那天,社交媒体上刷屏了。无数人晒出了自己小时候吃糖丸的记忆。有人说:“小时候以为那是国家发的零食,长大后才知道,那是国家给的护身符。”

0 阅读:1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