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朝鲜半岛一分为二,现在朝鲜人口2600余万,韩国5200多万,按照唯物论来说,一个真穷,一个真富。 如果此时此刻我们站在万米高空俯瞰,大概会对半岛上这一幕感到难以置信:同一条血脉,同样的黑头发黄皮肤,甚至连脚下的土地原本都是连成一片的,结果七八十年过去,两边的日子却像是活在了两个平行宇宙里。这不仅是所谓的“穷”与“富”的字面差别,更是一场关于生存路径的残酷实验。 我们把时钟拨回到1945年,那时候哪怕是最睿智的预言家,估计也不敢把注押在南边。二战刚消停,日本投降,紧接着就是一道看不见却摸得着的三八线把半岛切成了两半。那时候北边的底子其实比南边厚实得多。为什么?因为地理和资源这事儿真没处说理去。 北边那12万平方公里的地界虽然山多地少,气候冻人,但这反倒是老天爷赏饭吃——地下埋着大量的铁矿、煤矿,金属资源都在那一头。 那时候苏联人帮忙一搞,加上计划经济那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劲头,工厂烟囱冒起烟来,这工业化的步子其实迈得比南边快。那时候要是按照“唯物论”看物质基础,北边确实是攥着一手好牌,连人均GDP在1978年之前都能压着南边一头。 可南边的开局简直就是个“困难模式”。10万平方公里的地,除了丘陵就是平原,虽然这点地适合种庄稼,但在工业为王的年代显得特别单薄,既没矿也没油,加上早期那几任领导人也没搞出什么名堂,经济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1950年那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从三八线打到鸭绿江,又从鸭绿江被推回板门店,最后换来了一条两公里宽的非军事区,实际上除了满目疮痍,啥问题也没真正解决。停战那会儿,南边要资源没资源,要安全还得指望美国的保护伞,看着真的是没什么起飞的指望。 转折点其实就藏在对危机的处理方式和对外这条路上。当冷战的风慢慢停了,苏联东欧那边的老大哥一散伙,北边的援助链条瞬间崩断。 这种严重依赖外部输血的封闭体系,一旦没了外力支撑,脆弱性就全暴露出来了。到了90年代又倒霉地碰上自然灾害,不得不搞起了“苦难的行军”,吃饭都成了大问题。 直到今天,那边2600多万人口,资源的大头还是优先往军队和核导系统里砸,工厂因为缺电缺零件,只能大概维持个运转,人均1200美元左右的年收入,让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反观南边,硬是在那种贫瘠的地里刨出了金条。既然地底下没东西,那就利用那一圈海岸线好的优势,盯着海运做生意。 朴正熙时代开始搞那种如果不成功就成仁的“出口导向”策略,硬生生把几个大财阀给扶了起来。三星、现代这些牌子,哪个不是从借钱、借技术开始,一点点去啃钢铁、造船,再到后来的半导体和汽车? 虽说中间经历过1997年那种差点破产的金融风暴,还得靠IMF贷款续命,但这一路硬着头皮的改革和市场冲刷,愣是把一个种地的穷国变成了如今人均3.6万美元的发达国家。 如今回头看,所谓的“宿命”其实都是选择。韩国虽然地底空空,但只要国门打开,技术、资金和全球的订单都能流进来。 现在那5200多万人口手里拿着通向世界的护照,出门有高铁地铁,回家有5G网络,看个病有现代医疗,这种生活质量的跃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那个曾经只能搞点农业的南边,现在文化软实力输出得全世界都知道泡菜和电视剧。 这场跨度七十多年的对比,其实说得挺明白了:有些时候,手里握着多少矿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即便有大国的技术援助,有先发的工业底子,如果路子走窄了,制度僵化了,照样能把一手好牌打烂。 相反,哪怕开局是一穷二白的荒地,只要那套激励人的机制是对的,只要愿意真的去拥抱那个更广阔的市场,这日子就能翻天覆地。 我们讲究实事求是,如今北边还在为口粮和电力发愁,南边却在担心太发达了大家不想生孩子,这现实的鸿沟,或许就是历史给出的一份最沉重的答卷。

小飒的热钡罐
太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