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味已经越来越浓了,现在不光是黄海和东海进行军事演习。 山东的大医院又跟着搞批量伤演练,这根本不是巧合,每一步都是对着实实在在的风险来的。 这几天的海风里,似乎真带着一股不太寻常的铁锈味,就在黄海海域的炮火声响彻云霄之时,岸上的气氛也悄然绷紧了,海上的实弹射击从18日开始连着打了8天,每天整整10个小时;而就在同一片天空下,岸上的各大三甲医院没有闲着,反而一反常态地搞起了“批量伤员救治”的大动作。 平时医院演练,顶多是模拟个火灾或者普通车祸,几十个伤员就算大场面了,但这次山东省立医院以及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的12家三甲医院,摆出的阵势完全是冲着“实战”去的,急诊室的绿色通道被强制清空,ICU预留了三成床位,甚至连稀缺的O型血都在超常规储备,这种级别的调度,显然不是为了应付普通的交通事故,它是为了应对那种在短时间内可能出现的、由于某种激烈冲突导致的大规模复杂战伤,枪伤、炸伤、烧伤,甚至是复合型重创。 为什么偏偏是山东?摊开地图看一眼就明白了,这地方北边锁着渤海咽喉,那是京津的门户;往东隔海相望就是那个动作不断的邻居,威海距离首尔更是近在咫尺,一旦周边局势有个风吹草动,无论是作为支援台海的后方支点,还是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山东都必须最先扛住压力,这里不仅驻扎着大量的军事基地,更是海陆空防御体系的枢纽,所以当医院的医护人员戴上头盔式对讲机、模拟起交通管制下的极速转运时,这根本不是什么未雨绸缪的作秀,而是在夯实最托底的防线。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软硬兼施”的准备,似乎真的让某些试图挑事的人冷静了一下,看看对手的反应:美国那边悄没声地把部署在日本山口县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撤了,原本韩国嚷嚷着要搞的日韩联合演习也突然取消。 这说明这套“组合拳”打痛了痛点,我们这边不仅海上有硬得让人生畏的“福建舰”、“山东舰”和万吨级“和平方舟”医院船在游弋,岸上更是织起了一张从血液储备到手术台的缜密救护网,这种“打得赢”还“救得下”的底气,才是最直观的威慑。 其实这一连串动作是对外界那些不安分因素最直接的回应,最近那个邻居实在跳得太高,一边改装“出云”号要上隐身战机,一边买几百枚战斧导弹,甚至国内针对我们同胞的违法案件都涨了三成多,面对这种把刀架在脖子上的挑衅,光靠抗议是不够的,我们的策略很清晰:不在口头上争输赢,而是把哪怕只有万分之一概率发生的最坏情况,都做到了百分之百的准备。 这种演练看着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实则最让人踏实,医护人员和驻军医院混编分组,直升机随时准备跨区域调运伤员,这不仅是医疗资源的调度,更是整个国家意志的体现,就像医院特意强调的,演练期间常规门诊照常看不误,这就是一种大国心态,不管外面的风浪有多大,该备战的备战,该过日子的过日子。 当担架抬人的路线都精确到米,连应急药品库里那5万套急救包都码得整整齐齐时,就明白,和平不是求来的,而是靠这种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的实力守住的,哪怕风浪真的拍到了岸上,这道防线也能稳稳地兜住每一个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