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又要回到战略平衡! 当美国视中国为 G2的平等国家,俄罗斯的份量对美国就显得极其重要。美国对俄乌冲突设计的“28”项条款,是一边倒的偏向俄罗斯:乌克兰土地割让,削减军队,拒入北约,对俄罗斯逐步放开经济制裁等等。 最让人意外的是第 13 条,美国居然主动抛出橄榄枝,要和俄罗斯联手开发北极稀土。 先看28项条款的偏向特征。根据人民网核实的内容,计划要求乌军从顿涅茨克部分地区撤出,建立中立缓冲区,军队规模限制在60万人以内,同时承诺不加入北约。 这意味着乌克兰需放弃核心诉求,而俄罗斯仅需签署“非侵略协议”。经济层面的让步包括:分阶段解除对俄制裁,冻结的1000亿俄资产投入乌重建,美国可获得50%相关收益。 具备重要战略价值的是第13条的北极稀土合作。早在2025年2月,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就发布与美国的合作备忘录,俄方提供楚科奇自治区1.2万平方公里矿区,该矿区稀土储量180万吨,占全球12%,且富含镝铽等高端磁材元素。 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美国92%稀土依赖进口,其中68%来自中国,这是美国推动与俄合作的核心原因。 美国的战略考量清晰:借俄乌冲突收尾拉拢俄罗斯,既能从冲突中脱身,又能缓解稀土供应压力,还可构建“美俄有限合作”框架制衡中国。 2025年美国对乌援助已超700亿美元,国会多次就拨款产生争议,持续消耗不利于美国战略布局。这种战略调整,历史上有过典型案例。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苏联在全球扩张,尼克松政府推动访华,通过《上海公报》构建中美有限合作,形成战略平衡。 如今美国面临的处境有相似之处:俄乌冲突消耗国力,中国在经济、军事领域持续发展,拉拢俄罗斯成为美国直接的调整方向。 俄罗斯有自身战略考量,普京政府对28项条款尚未明确表态,佩斯科夫仅表示“没有新信息”。俄方的顾虑包括两方面:一是希望解除制裁,恢复能源和稀土出口;二是不愿彻底倒向美国,失去与中国的合作收益。 2024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中国是俄罗斯最大能源买家,这种利益绑定具有稳定性。 从军事维度看,28项条款隐含战略考量。计划要求北约不再东扩、不在乌驻军,欧洲战机部署波兰,表面上限制北约行动,实际是为俄罗斯划定“安全边界”,换取俄方在亚太方向对美国战略的配合。 值得关注的是,美俄同意延长核军控条约,意味着双方降低核威慑对峙强度,将战略资源转向常规领域和地缘博弈,中国是主要关注对象。 北极稀土合作的战略影响深远,美国提供的生物浸出技术可降低30%能耗,解决北极-50℃极端环境开采难题,俄罗斯则拥有资源优势,双方形成互补。 若项目2028年实现量产,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将显著下降,新能源汽车、军工航天等关键产业链的主导权可能向美俄倾斜。 这也是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强调“分离提纯产能占全球75%”的核心优势所在——中国仍掌控产业链关键环节。 这种既施压又拉拢的操作,反映美国内部的分歧:军方希望从俄乌冲突脱身,经贸部门主张遏制俄罗斯,战略部门聚焦对华竞争,这种内部分歧可能导致28项条款难以落地。 中国已有应对布局。稀土领域,中国既巩固缅甸、非洲等资源供应渠道,又加速稀土永磁材料回收技术研发,2025年回收产能突破10万吨。 外交层面,中俄深化“背靠背”合作,2025年上半年联合军演新增“反舰协同”科目,针对性应对美日同盟。中国持续推动“全球安全倡议”,在中东、东南亚获得更多认同,对冲美俄合作可能带来的影响。 推演后续走向,将形成三重博弈格局。 一是美俄合作的有限性:北极稀土项目需20亿美元投资,且需通过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查,俄方会保留对华稀土出口份额,不会完全倒向美国; 二是俄乌冲突的后续影响:泽连斯基未排除接受计划的可能,但乌克兰民众对领土让步接受度较低,可能引发内部波动; 三是中美俄三角平衡调整:美国拉拢俄罗斯的动作,将促使中俄加强军事和经济合作,形成新的制衡关系。 上世纪80年代,中美苏三角关系中,三方既存在对抗也有合作,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局。如今美国试图通过28项条款和稀土合作调整平衡,但俄罗斯的战略自主性、中国的产业链优势,都使这一目标面临阻碍。 28项条款和北极稀土合作是美国“以俄制华”的战略选择。俄罗斯不会轻易放弃与中国的务实合作,中国也具备对冲美俄合作影响的能力。 中美俄的战略平衡,最终取决于三方实力对比和利益博弈,而非单一协议或项目。未来的核心看点包括:中国如何巩固产业链优势,俄罗斯如何在美中之间把握平衡,以及美国如何化解自身战略分歧。 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乌议员曝“28点和平计划”重磅全文:美国拿钱、俄罗斯拿地,乌克兰不入北约、100天内举行选举;真伪未获回应 极目新闻2025-11-21 1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