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新加坡的衰落始于大量印度人的引入。有人预测,用不了十年,印度裔将成为新加坡的主要群体,而华人或将成为少数,这都怪新加坡领导人的“目光短浅”。 新加坡这地方,本来就是个小岛国,资源少,人口本来就靠移民撑着。说起引进印度人才,得从2005年那时候的新马印人才协议说起。那时候新加坡急着往金融科技和IT领域冲,本土高技能工人不够用,就跟印度签了协议,大批印度工程师和数据分析师拿着工作准证过来了。这些人英语好,技术专长正好对得上新加坡想抢的亚洲金融高地位子。短期看,效果是真不错,2010到2020年,新加坡金融科技产业规模翻了3.7倍,星展银行那些机构靠着印度裔高管,对印业务扩张得飞快。2023年新加坡GDP增长2.8%,人均GDP8.2万刀,全球第五,这里面印度裔精英贡献了23%的产值。就业率高,国际金融中心指数也一直往上爬,看起来决策没错。 可问题出在长远,新加坡领导层盯着眼前繁荣,没管人口结构的变化。印度裔居民比例从2005年的不到2%涨到2023年的9.2%,常住人口中37.5万印度裔,占9.1%。华人常住人口307万,占74.2%,但生育率低得吓人,华人女性平均0.81,印度裔0.95,马来裔1.83,总和生育率1.05,全世界最低之一。华人出生率1.1左右,远低于人口替换水平2.1,十年内逆转的说法不是空谈。非居民里印度外劳更多,2023年176万非居民中一大批是短期印度工人,不是永久居民,但他们聚居小印度那种地方,影响社会氛围。华人中产阶层开始分化,热门行业像金融科技和高端制造,印度裔凭语言和技术优势抢核心岗位,华人年轻人就算学历相当,求职和晋升也难。2023年私人住宅租金涨12.7%,印度裔聚居区涨18%,本地青年租房压力大,就业竞争加剧财富不均。 文化上也变了味,新加坡本来靠多元共生,华语英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四种官方语言,平衡得不错。可印度裔增多后,学校印地语选修课多了,商业区印度元素到处是,公共服务印度裔工作人员比例升。华人那边,年轻一代华语掌握率从建国初70%掉到2019年不到30%,传统节日氛围淡了,家族观念和儒家东西被边缘化。跨种族婚姻从1980年3.5%涨到2023年20%,年轻人先认新加坡人身份,不太在意族裔,但这也模糊了华人主体感。2013年小印度骚乱就是个信号,那次交通事故引发400人冲突,烧警车救护车,62人伤,暴露聚居隐患。政府事后禁酒加强巡逻,但引进规模没大改,族群摩擦累积,社会凝聚力弱了。 政治上更棘手,选民结构变,政策得向印度裔倾斜拉票。2023年尚达曼以70.4%票当选总统,印度裔背景,华人占75%却大多投他,不是因为族裔,而是看重他经济专家和国际形象。可这也说明华人“去族裔化”了,语言断层文化弱化,让族裔标签在投票中权重降。印度裔在政治金融司法影响力超人口比例,外交部长维文内政部长尚穆根都是印度裔,从建国初拉惹勒南到现在,印度裔一直是治理一部分。但华人利益诉求易被忽略,住房教育资源分配时,组屋配额限少数族裔不超过13%,本意混居,可现在华人觉得倾斜了。十年逆转会改新加坡定位,本来靠华人文化和中国市场联系,一旦华人变少数,区域战略优势弱,身份危机就来了。 李光耀时代核心是平衡经济和社会稳定,组屋政策组屋配额就是例子,限少数族裔比例不超13%,维系多元平衡。可现在领导层为短期经济,忽略人口根基,引进外劳填劳动力缺口,2030年前百万级缺口,但低技能外劳不鼓励长期留,精英涌入却让本地技能升级懒了。过度依赖外部,供给波动就停摆风险大。华人文化传承难,媒体英文主导,西方价值观多,中华文化报道常负面,年轻华人接触传统少,自豪感降。人口老龄化19.43%,华人最重,政府补贴育儿福利,但生育意愿低,住房教育成本高,工作家庭冲突大。 经济层面结构性失衡现形,印度裔高技能涌入挤压本地就业,华人中产固化,社会流动性降。2023年印度裔新准证降17%,但积累效应在。政治隐忧颠覆性,族群逆转改国家定位,失去华人支撑,对中国市场联系弱。回看新加坡从生存危机到亚洲四小龙,成功在精准平衡,可现在短视决策敲警钟。人口逆转可逆,但不调整人才政策优化族群平衡重视华人传承和本地培养,狮城十年后就不是那个稳定繁荣的东南亚明珠了。经济发展重要,但得顾长远社会稳定文化认同族群利益平衡,才长治久安。新加坡族群危机警示所有靠外部人才的国家。 新加坡这局面,说衰落有点早,但隐患真不少。引进印度人才本是无奈之举,资源匮乏本土劳动力老化,不引人经济就卡壳。可规模没控好,人口天平倾斜快,华人从主体到少数的路子走得太急。生育率低是根,华人0.81,印度裔虽0.95但基数小,移民加持下比例追得猛。新加坡若转型好,多元成力量,不然十年倒计时真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