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1日,复旦大学投毒案罪犯林森浩被依法执行死刑。这个曾被誉为“学

宁静在笔耕 2025-11-23 23:21:06

2015年12月11日,复旦大学投毒案罪犯林森浩被依法执行死刑。这个曾被誉为“学霸”的医学院研究生,2013年愚人节向室友黄洋的饮水中投入剧毒化学品,导致黄洋不治身亡。临刑前,他在上海二中院与父亲林尊耀见了最后一面,隔着数米玻璃、通过话筒交流,全程仅十分钟,还被要求必须说普通话、不能提案情。面对父亲的悲痛与质问,林森浩反复说着“对不起父母”,最后一句“爸爸,没事的”,成了留给父亲最后的安慰 。案发后曾有177名复旦师生为他求情,希望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最终法律做出了死刑判决 。 每次想起这个案子,心里都五味杂陈。一个是前途无量的高材生,一个是正值盛年的追梦人,就因为一点琐事,两条人生轨迹都彻底崩塌,两个家庭从此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林森浩临刑前对父亲说的那句“没事的”,听着就让人揪心——他自己都要走向生命尽头了,还想着安慰年迈的父亲,可这份孝心,来得太晚也太沉重了。 有人说他是人才,杀了人也该网开一面,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学历多高、能力多强,只要触碰了生命红线,就必须付出代价。177名师生的求情,或许是出于同窗情谊,但他们忘了,黄洋的父母也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谁来给黄洋一个重来的机会?林森浩说死刑是“一次偿还”,可生命无法重来,这份偿还终究弥补不了两个家庭的伤痛 。 更让人惋惜的是,这场悲剧本可以避免。青春期的小摩擦、生活里的小矛盾,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中都很常见,但为什么林森浩会选择用投毒这种极端方式解决?这背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还是对生命的漠视?一个能考上复旦研究生的人,学识肯定不差,可却偏偏少了最基本的法治观念和共情能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教育的遗憾? 林森浩的故事过去这么多年,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它告诉我们,学历不等于人品,才华不能替代良知,无论走得多高、走得多远,都不能忘了做人的底线,不能漠视他人的生命。法律是公平的,也是严厉的,它会惩罚每一个作恶者,也会保护每一个无辜者。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林森浩的悲剧是性格使然,还是教育的缺失?如果当初他能冷静处理矛盾,结局会不会不一样?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一起讨论~

0 阅读:16
宁静在笔耕

宁静在笔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