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早就说过,俄乌打久了,最先倒霉的不是美国,不是小国,是德国,德国这么多年,基本靠的是俄罗斯便宜的能源,特别是天然气,没有这玩意,德国的工业根本支撑不住,默克尔搞的北溪管道,直接是德国经济的命脉,没了它,德国就完了。 早在俄乌冲突刚爆发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曾抛出犀利预判,称这场冲突拖得越久,最先付出惨痛代价的既不是隔岸观火的美国,也不是周边小国,而是高度依赖能源的德国。 当时不少人还觉得这番话过于绝对,可随着冲突持续发酵,北溪管道中断引发能源危机,德国的处境正一步步印证基辛格的判断,曾经坚挺的欧洲经济引擎彻底陷入困境。 德国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早已根深蒂固,从上世纪70年代起,苏联就开始向联邦德国输送低价天然气,此后数十年合作不断深化,俄罗斯始终是德国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占比一度高达55%,远超挪威、荷兰等其他供应国。 默克尔执政时期全力推进北溪管道建设,更是把这份能源保障牢牢锁死,北溪1号、2号管道建成后,能稳定输送大量低价天然气,直接成为德国经济的命脉所在。 要知道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长期保持在20%以上,汽车、机械、化工等核心产业都是能耗大户,天然气不仅是生产必需能源,更是控制成本的关键,低价能源让德国工业品在全球市场拥有极强竞争力,这也是德国隐形冠军数量稳居世界第一的重要支撑。 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能源供应的脆弱性瞬间暴露。2022年9月,北溪1号、2号管道突然遭遇破坏,两条能源大动脉彻底中断,恰逢冬季来临能源需求激增, 德国天然气价格直接失控飙升,工业用气价格从之前的不到3欧分/千瓦时,一路涨到7.75欧分/千瓦时,工业电价更是突破43.2欧分/千瓦时,创下历史新高。 能源成本暴涨直接压垮大批企业,尤其是化工、冶金等能源密集型产业,2023年化工业产值下降近18%,冶金业下降11%,从业人数也同步减少,不少中小企业因扛不住成本压力被迫停产倒闭,大型企业也只能缩减产能。 德国工业协会曾测算,仅2022年下半年,能源危机就可能让德国经济损失1930亿欧元,近600万个工作岗位面临风险。 更雪上加霜的是,2023年4月德国关闭了国内最后三座核电站,核能发电量骤减80%,本土总发电量减少10%,原本就紧张的能源供应缺口进一步扩大,德国自2002年以来再度出现电力进口量超过出口量的情况,能源自主能力大幅下滑。 为缓解能源短缺,德国只能转而从美国、中东等地区进口高价液化天然气,不仅运输成本更高,价格更是俄罗斯天然气的数倍,这部分额外成本最终要么转嫁给消费者推高通胀,要么挤压企业利润削弱竞争力,2022年德国通货膨胀率达到7.9%,创下统一以来最高纪录,民众生活成本飙升,企业经营压力陡增。 面对困境,德国企业不得不选择向外转移产能,寻求更稳定的能源供应和更低的运营成本,中国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目的地。 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放弃本土扩张,投资100亿欧元将全球最大一体化化工基地落户中国;大众汽车关停三座德国本土核心工厂,把部分关键车型组装线转移至中国;奔驰、博世等企业也纷纷追加在华投资,加速产能外迁。 据统计,北溪管道中断至今,德国已因能源问题遭受至少2000亿欧元直接经济损失,制造业PMI指数长期处于荣枯线以下,能源密集型产业产值大幅下滑,产业链上游的困境还在不断向下游传导,引发连锁反应。 如今德国虽在全力推动能源转型,试图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但现实进展缓慢,截至2023年,德国超过77%的能源消耗仍依赖化石燃料,能源净进口占比高达69.8%,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能源自主。 曾经靠低价能源撑起的工业优势逐渐消失,经济复苏乏力,民众不满情绪持续上升,德国的困境还在不断加剧。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