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众争议核心是专业标准的缺失:网友的不满并非针对选手个人,而是其条件与模特比赛的专业门槛严重脱节。35岁的林文瑢身高162厘米、体重65公斤,舞台上走步拘谨、笑容僵硬,穿礼服时腰部赘肉明显,甚至能看到白头发,既无模特的体态美感,也缺乏专业走秀素养。大众对模特冠军的期待本就包含专业体态与舞台表现力,这种连基础美感和专业度都不达标的结果,自然让网友质疑“比赛失去了基本评判底线”,甚至有广东本地网友担心这会影响地域审美口碑。 2. 主办方敷衍回应激化矛盾:面对争议,组委会11月19日称林文瑢实际是“太太组”冠军,是现场颁奖出错,这番回应堪称越描越黑。一方面,“太太组”的说法本身就很荒唐,引发网友调侃“不如叫老太太组”;另一方面,漏洞太多难以服众——林文瑢手持的冠军证书无姓名、编号,所谓补发证书也无公开佐证,更有评委直言没参与该奖项评选、没见过评分表。后续主办方还出现负责人拒答、赞助方火速撇清关系等情况,进一步坐实了赛事的不正规,让“带资进组”“为投资方圆梦”的猜测愈演愈烈。 3. 多元审美成遮羞布,难掩赛事圈钱本质:有业内人士试图用“审美多元”辩解,称方脸形象有辨识度、契合国潮需求,但这种说法遭网友反驳。大家并非反对多元审美,而是反感用该理念为赛事黑幕遮羞——真正的审美多元,是在专业基础上包容不同风格,而非无视专业能力的敷衍评选。更关键的是,赛事本身充满圈钱痕迹:主办方是查不到注册信息的野鸡机构,协办单位只需五六千元就能冠名,赞助款还直接打入组委会主席个人账户,赛前宣传的“优胜者演影视剧”也只是竖版网剧,本质就是借“国际大赛”名头收割赞助、博流量。 4. 折射选美赛事普遍乱象:这场闹剧并非个例,此前也曾有多地选美冠军遭颜值质疑,但此次争议格外激烈,因为它集中暴露了行业沉疴。如今不少小众赛事借“国际”“全国”名号造势,实际评选毫无标准,冠军归属常与资本、赞助绑定;更有甚者混淆赛事名称、模糊奖项信息,靠虚假名头误导公众。这类赛事不仅消耗了公众对选美比赛的信任,还滥用地域标签,让地方审美无故“背锅”,最终只会让整个行业的公信力持续下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