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发生战争后的战场要么在中国境内,要么在朝鲜半岛,不是在日本本土,一千多年来都是如此。 这种刻进日本人骨子里的“境外作战算盘算”,根子确实扎在1300多年前的白江口那片水里。公元663年,朝鲜半岛上百济快扛不住唐和新罗的联军,日本瞅着机会想插一脚,一口气派了4万大军、1000多艘战船过去撑场子,满心以为能凭着人多船多抢块地盘。 没成想唐朝水军才1.3万人、170艘战船,却把日军的船阵搅得稀烂,一把火点了400多艘倭船,水里漂的全是日军尸体。 可这仗打得再惨,日本列岛连唐军的影子都没见着,逃回岛上的残兵哭丧着脸报信,天皇转身就换了副笑脸,遣唐使一批接一批往长安送,一边学人家的典章制度、造船技术,一边在心里把账算得明明白白:战场设在别人家门口就是好,输了无非丢些兵卒,本土的神社寺庙、农田房屋一根头发都伤不着,要是赢了,朝鲜半岛的资源、中国的丝绸瓷器不就到手了? 这波不亏的想法,就此成了他们的祖传心法。 往后一千多年,这心法被日本代代相传,越用越熟练。 到了1592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目光投向朝鲜半岛,打着“借道伐明”的旗号发动战争,说白了就是想把朝鲜当跳板,最终目标还是中国,战场自然牢牢锁定在朝鲜境内。 他前后派出去的兵力足有十几万,一路攻陷汉城、开城、平壤三都,朝鲜国王吓得逃到中朝边境求救,明朝派兵支援,打了七年拉锯战,最后丰臣秀吉病死,日军才灰溜溜撤回本土。 可从头到尾,中朝联军就算打了胜仗,也没往日本本土派一兵一卒,日本岛上该种地的种地,该织布的织布,顶多就是丢了些海外兵力,一点不影响根基。 这种“打输了回家歇着,下次再来”的体验,更让他们坚信这套路管用,甚至觉得朝鲜半岛本来就是他们的“练兵场”。 进入近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把这套路玩得更溜,算盘打得能当响 1874年,他们就以54名琉球渔民在台湾遇难为借口,派3600人远征军入侵台湾,战场设在中国领土,本土连个警戒哨都没加。 最后清军增援形成对峙,清政府被迫承认日本对琉球的“保护权”,日军拿着好处拍拍屁股走了,本土全程安然无恙。1894年甲午战争更是把这投机心理发挥到极致,日本借着朝鲜东学党起义的由头蓄意挑事,战场直接铺到朝鲜半岛和中国的辽宁、山东、台湾。 明治政府靠着义务兵制攒出24万多兵力,一股脑把17万多人全派到境外作战,本土只留些守备队守着东京湾、横须贺这些地方装样子。 丰岛海战中,日舰偷袭北洋水师运兵船,“高升号”被击沉,800多清军官兵溺亡,日舰连救都不救;陆战上,日军一路从朝鲜打到中国境内,最后逼着清政府签了《马关条约》,割走台湾还拿了2亿两白银——这相当于当时日本七年的财政收入,简直是抢了个盆满钵满,而日本本土别说战火了,连清军的影子都没见着。 1904年日俄战争更离谱,两个国家争夺中国东北权益,居然把战场直接设在中国领土上,日军策划偷袭旅顺口,打得天翻地覆,造成超10万中国平民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可日本本土依旧歌舞升平。 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干脆直接在中国东北动手,4个月就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还制造平顶山惨案,屠杀平民3000余人,殖民统治期间东北民众伤亡超200万,而日本本土连半点战争的硝烟都闻不到。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侵华,他们喊着“三个月灭亡中国”,20万兵力扑向华北,在南京制造了30万平民遇难的惨案,八年抗战下来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可日本本土直到1938年才迎来中国空军的“纸弹空袭”——两架轰炸机投了百万份传单,连颗真炸弹都没扔,就这已经让日本人慌了神,可见之前他们多笃定本土安全。 哪怕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依旧遵循着“战场在外”的老规矩,先打菲律宾、马来亚这些地方,把资源抢到手再说,本土防御始终是次要选项。 直到后来挨了原子弹,那都是他们招惹美国的后果,在他们的惯性思维里,跟中国打仗的“传统套路”从来没失效过,毕竟从白江口到抗战,跟中国打的每一次大仗,战场都不在自己家,输了大不了卷铺盖回家舔伤口,像白江口之后学唐朝、万历朝鲜战争后德川幕府闭关,很快就能缓过来;赢了就是一本万利,甲午战争的赔款直接撑起了日本的工业化。 这种一千多年的路径依赖,早就让日本形成了一种荒谬的认知:中国和朝鲜半岛就是他们的“安全试验场”,反正打输了本土没事,赢了就能发横财。 他们从来没真正吃过“战场在家门口”的亏,自然不会怕跟中国开战,甚至还会偷偷期待,毕竟在他们的算盘中,这从来都是笔只赚不赔的买卖,只不过他们故意忘了,时代早就变了,当年唐朝不打本土是懒得打,现在再想把战场设在别人地盘,怕是要好好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