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警方澄清“印度游客偷窃”事件:语言障碍引发误会,执法专业获赞誉 近日,一则关于“印度游客在义乌商贸城偷窃”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11月23日,义乌警方发布正式通报,还原事件真相:一名印度游客因语言不通,在购物过程中不慎遗漏了一件衣物的付款,导致商家产生误解。警方在调查过程中以“忘记支付”定性此事,展现了执法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与专业素养。 据了解,事发当日下午,该印度旅行团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采购商品。其中一名游客在选购衣物时,因与店员存在语言沟通障碍,未能完全理解结算流程,导致一件价值不高的衣物未完成付款即离开店铺。商家在清点商品时发现异常后报警处理。 警方接报后立即展开调查,通过调取监控录像、询问双方当事人,并结合翻译人员的协助沟通,最终确认此事系沟通不畅造成的疏忽。办案民警表示:“经过全面调查,我们发现当事人确实没有主观故意,而是由于语言障碍导致的疏忽。这种情况下,简单地将其定义为‘偷窃’是不妥当的。” 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警方采取了一系列专业措施:首先安排专业翻译协助沟通,确保信息传递准确;其次组织双方当事人面对面交流,消除误解;最后依据事实作出公正处理,建议游客补付货款,商家也表示谅解。 这起事件充分展现了义乌作为国际商贸城市的成熟管理机制。义乌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完善涉外服务措施,包括加强商户的多语言培训、优化涉外交易流程、设立多语种服务岗等,为来自全球的客商提供更便利的营商环境。 浙江师范大学跨国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李教授指出,这起事件具有典型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类因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引发的误会时有发生。重要的是要以专业、包容的态度进行处理。义乌警方的做法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体现了文化交流中的相互理解,这种处理方式值得借鉴。” 目前,涉事游客已顺利完成货款补付,并对义乌警方的专业处理表示感激。该旅行团领队说:“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中国执法部门的公正和中国人民的友好。这次经历反而让我们对义乌这座城市的印象更加深刻。” 这起事件最终以令人欣慰的方式落幕,它不仅检验了义乌这座国际商城的应急处理能力,更成为促进中印民间友好往来的一个特殊注脚。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这样的理解与包容正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最佳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