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一次刺痛灵魂的发现。 去年,我原本精心策划了一场期待已久的关西樱花之旅。攻略做了厚厚一沓,机票价格也盯了许久。就在准备下单的前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点开了一位专注国际关系学者分析的视频。画面中,清晰地展示了几家日本知名企业,其公开财报里赫然列有对某些组织的“捐赠”记录,而这些组织长期在国际上散布关于中国台湾地区的不当言论,甚至暗中支持分裂势力。 那一刻,我愣住了。我曾心驰神往的京都古寺、奈良小鹿、热气腾腾的拉面馆……这些美好的文化符号背后,竟有我日常消费贡献的利润,通过如此曲折的路径,转化成了伤害我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弹药”。那种感觉,不亚于在品尝一杯香醇的咖啡时,突然发现杯底沉淀着无法忽视的沙砾。我的旅费,会不会在不知不觉中,也成了一小粒“沙砾”?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再也无法抹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的问题,而是一个沉重的伦理选择题:当个人愉悦与国家核心利益发生潜在冲突时,天平应该倾向哪一端? 我把这个发现和纠结告诉了一位挚友,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你太偏激了!”朋友直言不讳,“政治是政治,旅游是旅游。老百姓享受生活有错吗?日本有那么多普通劳动者依靠旅游业生存,你的抵制能起到多大作用?反而可能让那些无辜的人受害。” 他的话不无道理,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充满了生活化的现实考量。我理解这种想法,毕竟,享受美好是人的天性。 但我内心有另一个声音在反驳:“如果每个人都认为‘少我一个无所谓’,那正义的力量又从何汇聚?的确,一个普通人的选择看似微弱,但正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选择,定义了国家的尊严和底线。我们不能一边享受着国家稳定带来的和平与繁荣,一边在原则问题上做‘沉默的大多数’。” 这场争论没有赢家,但却让我想得更深。这并非是要对日本的一切全盘否定,或其人民抱有敌意。我依然欣赏黑泽明的电影,喜欢村上春树的小说,敬佩他们工匠式的专注精神。我反对的,是那些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玩弄火苗的势力,是那种表面客气背后却不断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行为。我的拒绝,不是出于仇恨,而是出于更深沉的爱——对祖国统一坚定不移的捍卫。 这很艰难。这意味着我要放弃期盼已久的旅行,意味着我要面对一些不理解和调侃。这更像是一种“舍得”——舍得眼前的风景,是为了守护心中更辽阔的山河。 这个决定,注定充满争议。有人会赞许,也有人会嘲讽这是“故作姿态”。但我想说,爱国从来不是一种时髦的口号,它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选择里。选择购买国货,是在支持民族产业;选择在关键时刻发声,是在凝聚国民意志;而选择不去一个在原则问题上伤害我们感情的地方旅行,是在用脚投票,表达一个中国人最朴素也最坚定的立场。 世界很大,风景无处不在。但有一些底线,比风景更重要。 我愿意用暂时的“错过”,去换取内心的安宁和对原则的坚守。我相信,当每一个微小的选择都指向光明,汇聚起来,就是不可阻挡的正义洪流。这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抉择,更是对历史、对未来的—份交代。 中方对日本态度 日本涉台动向 日本涉台战略 普通人来日本 日本伪礼貌 问政日本 日本进台
